图集
中秋,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愫。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有一位外国老人,已经连续50年欢庆中秋节。
他叫比尔·波特,一位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家和译者。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每逢中秋之夜,他都要把酒吟诗、坐邀明月。
他钟爱中华传统文化,尤其痴迷于中国优美的古诗词。
多年来,凭着一腔兴趣,他将近2000首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让全世界的读者共同来品读其中的韵味。
他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并将自己的感受和见闻撰写成书。
波特出生于美国加州一个富裕家庭。他说在很小的时候就厌恶纸醉金迷,渴望过一种宁静、朴素的生活。
青年时期的波特,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中国文化,并走入中国古诗词的世界。他说,仿佛找到了精神家园。
他认为中国古诗词意境悠远、动人心弦。他喜欢陶渊明的超脱,也喜欢苏东坡的豁达。
波特至今已出版近30本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译著。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西方人爱上中国文化。
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他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能给世界其他文明提供丰富的滋养。
记者:王健、魏梦佳、马晓冬、赵晨捷
实习生:杨雅兰
编辑:陆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北京分社
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北京要闻
-
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 百姓心事放在“圆桌”上说
几张小方桌拼成大“圆桌”,居民张江萍提问,大栅栏街道全响应指挥中心负责人记录。” 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大栅栏街道办主任苏继洋看了看老年餐厅的负责人,示意他解答。工作机制形成非一日之功,早在“圆桌工作法”形成前,大栅栏街道“居民议事厅”已经议事多年,无奈多是居民讨论,少有对口负责人直接参与。
-
从北京到曹妃甸 “大国重器”再立新功
记者了解到,在DL330被再制造之前,已有另外三台盾构机从北京地铁工程中退役,经过再制造之后发往国内其他地铁项目。被誉为“渤海明珠”的曹妃甸,是河北省“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新兴沿海增长极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北京产业项目转移的重要承载区。
-
东六环改造工程 6层楼庞然大物即将“重见天日”
记者来到中间井内,在北侧接收口的地下连续墙后面,“京华号”盾构机的刀盘已露出半个“脑袋”。金海林介绍,中秋节期间,项目部食堂自制了月饼发放给每个工人,这两天还加了几道好菜慰劳大家,让工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
北京9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4例
9月10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97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介绍,9月9日0时至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4例,均为隔离观察人员。
-
170盆盆栽桂花清香四溢 百年古桂中秋亮相颐和园
“古桂飘香”是秋日颐和园的一个文化符号,不少首都市民都会选择在颐和园里赏桂花、过中秋。”颐和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一度的“颐和秋韵”桂花文化展,是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盆栽桂花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