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虹桥上与众不同的石狮,左前爪捂腹、右前爪似摸头挠痒
故宫养性门前的镏金狮
天安门金水桥旁的石狮
正阳门箭楼西侧的石狮
在太和门前广场上,游客与铜狮合影留念
梁欣立在寿皇殿宫墙外调查“笑面狮”
编者按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北京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中轴线的保护、文物腾退开放与申遗是打造传统文化典范之城的重要内涵,是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要求的重要抓手。从本期起,本报将在“领航中国”专栏推出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蹲点调研的方式,展现中轴线壮美的空间秩序和五年来申遗保护的不凡成就。
最近五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先后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本市先后完成了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皇史宬、宏恩观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完成《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国家文物局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中轴线不仅是宏大的历史篇章,还蕴藏着具象精微的工匠智慧。近年来,更多公众参与到中轴线遗产保护,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古狮》作者梁欣立研究发现,北京现存的二百多处古狮造像,是古代工匠的传世之作,其中的精品多分布于中轴线建筑群。近日,北青报记者对中轴线上的古狮进行了实地探访,通过形态各异的古狮感知中轴线上的遗产之美。
正阳门城楼石狮来自大明门
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串连起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太庙、社稷坛、正阳门、天坛、先农坛等19处遗产点。据梁欣立介绍,中轴线上现存的古狮,主要分布在正阳门至寿皇殿一线。
始建于明代的正阳门,现存有四对古狮。北青报记者近日沿中轴线采访,在专家的指导下看到,正阳门箭楼南门外的一对石狮,身躯高大、怒视前方、舌头上舔、獠牙锋利,是北京中轴线上现存最南端的古石狮。梁欣立查阅老照片发现,上世纪前二十年,这对石狮立于正阳门箭楼与城楼之间,后移到现在的位置,成为了“京城第一守门古石狮”,其具有明代石狮的特征。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箭楼东西两侧的下口处,各置有一对石狮,一对向东、一对向西。据梁欣立介绍,这两对古狮来自圆明园和功德寺。
箭楼北侧的城楼,是北京雨燕的栖息地,城楼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石狮,气势威武,庄严肃穆,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梁欣立查阅史料发现,这对石狮原先是正阳门以北大明门的守门狮,大明门是皇城的南大门,清代改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更名为中华门,1958年拆除中华门,这对石狮移至正阳门城楼北侧,1977年移至城楼南侧并保存至今。
金水桥畔的明代石狮范本
从正阳门向北来到天安门,天安门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北青报记者看到,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南北两侧,矗立着两对石狮,其形制大小相当,加上底座高近3米,东侧戏球的为雄狮,西侧戏小狮的为雌狮,这两对石狮拥有不怒自威的霸气,是天安门前重要的装饰物,常有游客与之合影留念。
梁欣立认为,金水桥畔的石狮,是明代雕刻石狮的典范,后世几百年来,北方地区雕刻石狮多以此为范本,并衍化出多种石狮造型的派系。
和正阳门的石狮一样,天安门前的石狮也曾移位。据梁欣立调查,1950年为筹备国庆节游行,游行大道扩建工程委员会认为,金水桥旁的石狮和华表均要移动,从而让出更宽的路面,这一建议得到党中央和北京市领导批准,梁思成先生也表示赞成,但叮嘱“必须保护文物丝毫不受损坏”,移狮工作从8月2日开始,8月15日全部完成,文物并未受损,还借机进行了小修小补。
每到国家举办庆典活动,天安门前的石狮就会成为万众瞩目的历史地标。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2021年7月1日建党百年大会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这两对石狮成为重要历史节点的“见证者”。
太和门前铜狮“见过世面”
北青报记者从天安门向北步入故宫博物院,一对高大的铜狮镇守在太和门前的广场上。这对铜狮高大雄伟、工艺精湛,不时有游客与之合影。据梁欣立介绍,这对铜狮身处皇宫,在风霜雨雪中见证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堪称是对“见过世面”的狮子。
1918年11月28日,这对铜狮见证了北洋政府在太和殿广场举行中外军队阅兵,庆祝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胜国。1945年10月10日,在太和门前的广场上,这对铜狮见证了中国人民接受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的全过程。
望柱上的石狮活泼可爱
除了威风凛凛的守门狮,中轴线上还有玲珑多姿的望柱石狮。
故宫内的断虹桥,是西华门内金水河上一座单孔石桥。断虹桥共有二十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雕莲花纹须弥座,座顶雕刻形态各异的石狮,共有大小三十三只,有的石狮身背小狮,有的捧腹挠痒,造型生动活泼。断虹桥已成为故宫的经典打卡地,游客络绎不绝。随后,北青报记者来到东华门,东华门内金水河上横跨着一座单拱券石桥,石桥初建于明代,每侧护栏有八根望柱,柱顶的束腰莲花座上,蹲坐一只石狮,共计十六只。
在《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古狮》一书中,梁欣立对断虹桥、东华门内石桥上每只小狮的造型、现状进行了记述。“断虹桥精美的石栏板、神态各异的石狮,经历数个朝代保留至今实属不易,堪称北京古桥中的雕刻之冠。”梁欣立说。
中轴线上的古狮材质多样
除了石狮、铜狮,北青报记者在故宫乾清门、养心门、宁寿门、养性门前看到,各有一对镏金古狮,金光闪闪的外表颇为引人注目。“脚踩绣球的是雄狮,戏耍小狮的是雌狮。”在乾清门前的镏金狮子旁,一名小朋友和家长交流说。
据了解,打造镏金狮采用拔蜡法,铸造出铜狮身躯主要结构,用锻铜法和薄铜片锻造法镶嵌上装饰件。组装成型后,铜狮表面磨刷抛光处理,用水银把黄金末熔成泥状,均匀地涂抹在抛光过的铜狮上。然后把涂有金泥的铜狮架起来旋转用炭火烘烤,再经过多道工序,最终抛光后就成了金光闪闪的镏金狮。
寿皇殿宫墙外的狮子会笑
离开故宫沿中轴线继续向北,北青报记者来到景山公园,公园北部的寿皇殿是中轴线上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用来供奉皇家祖先牌位。在寿皇殿宫墙的城砖门外,矗立着一对“笑面石狮”,和大多数神情严厉的守门狮不同,这对石狮双目圆睁,宽大的狮口半张,好像在对游人咧嘴大笑,栩栩如生甚是可爱。此外,中轴线上大部分古狮为蹲式,而这对石狮呈趴卧姿态,造型更显稳重。参考寿皇殿的历史,梁欣立判断这对石狮雕刻于清代的可能性较大。
梁欣立告诉北青报记者,1956年至2013年,寿皇殿由北京市少年宫使用,这里的古建筑、古狮曾为北京市广大青少年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对话
中轴线古狮等级最高 整体环境逐年向好
从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到今年国家文物局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近十年来,本市稳步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工作,众多专家与市民积极参与遗产保护,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梁欣立便是其中之一。
北青报:您从何时开始关注中轴线上的古狮?
梁欣立:2020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编写“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这套读物共16册,其中关于古狮的一册安排由我撰写。我曾著有《北京古狮》,对北京现存古狮多有走访,在原先调查的基础上,我开始对中轴线上的古狮进行回访和整理。
北青报:古狮和现代雕刻的狮子有何不同?如何判断古狮的年代?
梁欣立:古今对比,古狮雕刻更精细,形态饱满,线条流畅,反映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而且更具历史沧桑感。但专门记载古狮的文献较少,我主要是通过形制判断古狮的年代,例如元代雕狮比较简洁,明代狮子外形凶猛,清代狮子装饰华丽。
北青报:中轴线上有多少古狮?
梁欣立:出于各种原因,中轴线上的古狮很难数清。例如正阳桥望柱上的石狮,老照片显示大约有48只,但1915年前后皆被拆除;故宫堆秀山有一对石狮驮石盆,石盆外侧雕刻有多只小狮,但游客很难靠近去数。因此要搞清中轴线上现存古狮的数量,还需要更为精细的查访。但可以肯定的是,中轴线汇聚了明清时期古狮的精华,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中轴线上古狮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都是最高的。
北青报:您在调查古狮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梁欣立:因为中轴线申遗,让我有机会专注于研究中轴线上的古狮,从而触碰到中轴线历史的更深处,并著成《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古狮》,希望能对中轴线的申遗保护有所贡献。这套读本在2021年出版后,有广播电台、图书馆邀我讲述中轴线上的古狮,能和公众分享一些鲜为人知的中轴线故事、传播保护文物的理念,我从中收获到很多快乐。
北青报:从2012年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到今年整整过去十年,您感觉中轴线的风貌发生了哪些变化?
梁欣立:近十年来,能感觉到中轴线更加清晰,整体环境逐年向好。例如天桥至永定门的道路,过去非常拥挤,如今改造成绿化带和公园,两侧的道路也明显拓宽。就中轴线上的古狮而言,相关部门为很多古狮加装了护栏,虽然对拍照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但确保了文物安全。此外,一些文物古迹正有序面向公众开放,例如故宫内的断虹桥以雕刻精美著称,过去未向公众开放,近些年开放后成为中轴线上一处独特的遗产亮点。(记者 崔毅飞)
-
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 百姓心事放在“圆桌”上说
几张小方桌拼成大“圆桌”,居民张江萍提问,大栅栏街道全响应指挥中心负责人记录。” 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大栅栏街道办主任苏继洋看了看老年餐厅的负责人,示意他解答。工作机制形成非一日之功,早在“圆桌工作法”形成前,大栅栏街道“居民议事厅”已经议事多年,无奈多是居民讨论,少有对口负责人直接参与。
-
从北京到曹妃甸 “大国重器”再立新功
记者了解到,在DL330被再制造之前,已有另外三台盾构机从北京地铁工程中退役,经过再制造之后发往国内其他地铁项目。被誉为“渤海明珠”的曹妃甸,是河北省“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新兴沿海增长极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北京产业项目转移的重要承载区。
-
东六环改造工程 6层楼庞然大物即将“重见天日”
记者来到中间井内,在北侧接收口的地下连续墙后面,“京华号”盾构机的刀盘已露出半个“脑袋”。金海林介绍,中秋节期间,项目部食堂自制了月饼发放给每个工人,这两天还加了几道好菜慰劳大家,让工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
北京9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4例
9月10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97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介绍,9月9日0时至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4例,均为隔离观察人员。
-
170盆盆栽桂花清香四溢 百年古桂中秋亮相颐和园
“古桂飘香”是秋日颐和园的一个文化符号,不少首都市民都会选择在颐和园里赏桂花、过中秋。”颐和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一度的“颐和秋韵”桂花文化展,是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盆栽桂花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