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不到7点半,首钢北京园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冰壶馆里,制冰师刘博强已经开始工作,“9点钟左右,运动员们就要上冰训练了,我得在那之前把冰面修出来。”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为配合运动员们的训练需要,刘博强的工作节奏也忙碌了起来。
今年44岁的刘博强是个老“首钢人”。在首钢工作20余年,他干过轧钢工、维检工、焊工,后来北京首钢园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他又开始学习安装、维修中央空调。直到2016年,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北京园区后,老厂区的精煤车间、运煤车间陆续改造成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四块冰场,刘博强开启了从火到冰的“跨界”人生。
2017年夏天,刘博强报名参加了首钢组织的制冰技术培训,与12名转岗职工一起在首都体育馆培训了3个月。一周五天,一天十几个小时,为了多学一点,即使到了周末,刘博强也不休息,自己主动加练。
“好多人觉得,制冰有什么难的?放点水,冻成冰不就齐活了吗?其实,还真就没那么简单。”刘博强说,冰上运动所使用的冰面不光对室内的温度、湿度有要求,就连制冰用水的水温、洁净度甚至pH值都有严格的标准,而且不同的比赛项目对冰的软硬、薄厚和温度的要求都不相同。而这其中要求最“苛刻”的要数冰壶赛道。
“冰壶对冰面的平整度和滑度要求都非常高。就比如平整度吧,冰面高差哪怕就差了1毫米,都会影响训练或是比赛的成绩;而滑度要求就更高了,它需要用专业的系数来衡量。”刘博强说。另外,室内温度、湿度以及冰面温度也要控制在标准区间内,“温度过高,冰面上的‘冰点’会化得很快,湿度过高,冰面就该起霜了,也不行。”
冰壶赛道和普通的冰场不一样,冰面并不是光滑的表面,而是有一层小凸起,专业术语叫“冰点”,目的是增加赛道滑度,方便冰壶滑行控制和刷冰。人工制作冰点的过程就叫做“打点”,是一项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顶级制冰师也不超过几十人。此前,首钢冰壶馆邀请的是来自加拿大的顶级制冰师JIMMY。
刘博强刚调到冰壶馆工作时没有机会上冰“打点”。他就借来“打点”壶,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到场馆外的马路上苦练。40多斤的“打点”壶,没练一会儿手腕就甩酸了,刘博强咬牙坚持,练习了将近两个月,练习“打点”行程长达约150公里,终于找到了一点感觉。有一次,JIMMY临时安排刘博强上冰操作,他凭借平时苦练的经验,一次就成功了。这让JIMMY特别惊讶,不住地夸赞,当场决定让刘博强正式上冰。
“一次成功真不算什么,只有每次都做到最好,那才是真功夫。”刘博强说,首钢冰壶馆的赛道长45.72米,宽4.72米,从头到尾打一次点需要45秒钟,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这考验的是制冰师的力度、熟练度和精准度。在国外制冰师的指点下,刘博强的制冰技术日益增进,但在他看来,一个顶级的制冰师,需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才能形成“肌肉记忆”。由于每天高强度的练习,现在,刘博强的右胳膊明显比左胳膊粗了一圈。
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刘博强相信,一定会是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我期盼着咱们的奥运健儿们能在冬奥会上争创佳绩、多拿金牌、为国争光,我相信这也是我们这些冬奥幕后工作者们共同的梦想。奥运健儿们能在我们制作、维护的冰场上练出好成绩,我们觉得非常欣慰和自豪!”(记者 王天淇)
-
首钢制冰师刘博强:从火到冰的“跨界”人生
早上不到7点半,首钢北京园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冰壶馆里,制冰师刘博强已经开始工作,“9点钟左右,运动员们就要上冰训练了,我得在那之前把冰面修出来。”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为配合运动员们的训练需要,刘博强的工作节奏也忙碌了起来。
-
提供专业的服务 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开始运行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MMC)外景。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本报讯(记者 李戈)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从昨天起进入24小时运行。作为既参与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正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双奥人”,徐济成说自己感受到了媒体在奥运会报道方面的三个新变化——新视野、新技术、新结果。
-
证件研究室 为一线民警证件查验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证件研究室干警加紧制证。在北京边检总站证件研究室,记者见到了北京冬奥会身份注册卡的样本。1月2日,王英卓接到通知,驱车往返3个小时从位于石景山区首钢旧址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领回了身份注册卡样本。
-
留京劳动者热闹过小年
昨天,在顺义区胜利街道党群活动基地红色小院内,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和留京过节的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人等劳动者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包五色饺子、体验旱地冰雪项目,提前过小年。
-
北京新增9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 风险区域人员原则上不出京
在24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74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1月23日16时至1月24日16时,北京新增9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7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