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北京中轴线的新生
2022-09-24 11:07:05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图集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斌 乌梦达 陈钟昊 罗鑫

从北京景山北望北京中轴线(2022 年 9 月18 日摄)陈钟昊摄/本刊

  ◇“中轴线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修缮、疏解、更新中,中轴线和北京老城一起,在过去十年迎来新生

  自永定门至钟鼓楼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肇始于元,历经700余年,是中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无比杰作”。“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描述北京中轴线。

  7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赓续不绝,也见证了十年来大国首都的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在修缮、疏解、更新中,中轴线和北京老城一起,在过去十年迎来新生:今年8月7日,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介绍,拟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10月1日,伴随《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施行,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将纳入专门的法治轨道。

  一条线的数百年历程与十年巨变,显示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梦想与追寻。

  一条历史线:见证历史,铭刻巨变

  一座铸于明永乐年间,高5.55米、重63吨的铜钟,仍悬挂于北京钟楼的券洞中。

  遇上特殊节庆活动,它还会被敲响。虽已六百多年,钟声依旧浑厚,穿越时空。

  历史,经得起“推敲”。

  最近,北京钟鼓楼文物保管所举办一场名为“时间的故事”展览,策展团队对这座铜钟进行了声音采样,并依据它的声学性能模拟出在北京城各处听到的钟声效果。

  已在钟楼湾胡同住了68年的居民范来友戴着耳机,听得入神。7.8公里外的永定门,钟声隐隐作响,没入进出城门的车马声里。

  自元起至清末民初,钟鼓楼都是北京城的报时中心。“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从钟鼓楼向南——万宁桥、地安门、午门、正阳门、永定门……钟声穿越北京中轴线。定更与亮更时分,城门闻声而开合,百姓闻声而作息。

  历史的警钟在这里敲响。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英军在中轴线南端——外城城门永定门西侧凿出一个豁口,铺上了铁轨,直抵内城城门正阳门。

  这一凿,凿破了城池,也凿穿了清王朝的心脏。午门前,八国联军举行阅兵仪式。正阳门、地安门等尘烟泛起,有的被毁,有的被占。

  “‘之’字形登城台阶、箭窗上的白色华盖……历史演变中,正阳门箭楼也见证了西方建筑元素与古老东方文明的融合。”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介绍。

  1918年,钟楼下,豆腐池胡同。为组织新民学会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不满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寄居在胡同里的老师杨昌济家中。

  此后,毛泽东到中轴线东侧的北大红楼——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在这里,他结识了李大钊等中国革命的“播火者”。

  一年后,五四运动游行的队伍从这里出发。“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大红楼、天安门、中华门、东交民巷……一夜间,中轴线成为一条救国之路。

  1924年,鼓楼更名“明耻楼”,陈列庚子国变中的照片、实物以警示民众;1933年,故宫博物院里上万箱文物被小心翼翼地打包准备南迁,只为在战火中保存中华文脉;1947年,北平学生举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横幅经过天安门,配合人民解放战争……

  上世纪中叶,这条线迎来了新的脚步。

  1949年大年初六,前门大街的热闹程度不亚于一场春节庙会,进入北平的解放军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北平和平解放,也让中轴线上的文物免于战火。从此,古老的中轴线与人民互为见证。

  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等一批新建筑沿线拔地而起;故宫、天坛、太庙等皇家建筑也归于人民。

  “中轴线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名杰说。

  如今,人们在钟楼和鼓楼的二层凭栏远眺,壮美的北京城以中轴线为对称平阔展开。鼓声激昂、钟声回荡,好像能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欢呼、双奥之城的喝彩。

  中轴线从不缺乏巨变,也从不忘给巨变写下注脚。

  在鼓楼,人们还能看到一面被日军用砍刀刺破的更鼓。残鼓旁,是25面后人仿制的新鼓,向世人讲述一段苦难辉煌。

  钟,刻度时间;鼓,见证历史;线,铭刻巨变。

  一条文化线:重塑风貌,传承文脉

  如果说历史凝固在建筑里,文化就像建筑上空流动的空气,滋养着这座城市的人民。

  理解这一点,只需走上一座桥。

  钟鼓楼向南约500米,是与京杭大运河相交、建于元代的万宁桥。

  仔细观察会发现,两侧的桥栏杆呈现三种不同颜色。那些风化严重、颜色有些发黑的是古代汉白玉构件,其余是1951年、2000年两次修缮使用的石料。

  元代,这里漕运密集、车马如龙,周边集聚繁荣商业,形成元大都“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斗转星移,现代交通工具依旧在古桥上行驶,周围旅游、餐饮、文创等百业俱兴。

  这正是中轴线连接古今的生动案例。

  “前朝后市”的规矩,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立下。

  “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267年,忽必烈最信任的汉臣刘秉忠受命在北京营建大都。他严格循照《周礼·考工记》中古人对于理想都城的建造规范,设计了中正对称的城市格局,明清两代对其延续并丰富。

  “中国人对于建筑布局的中正之美、宏大之美、凛然正气之美,都在中轴线上表现出来了。”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看来,中轴线的核心价值并不在建筑本身,而是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构成了一种富有韵律的秩序关系,反映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对几千年儒家礼制的认同与传承。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中华民族就此生生不息。

  北京中轴线申遗划定的遗产区与缓冲区覆盖了“老城”的六成,申遗是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复兴的抓手。

  一个月前,一场热烈的研讨会在北京市文物局举行。

  来自遗产保护、法律、传媒界的专家组成北京中轴线申遗专家智库,就即将生效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各抒己见。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姜波认为,立法确立了保护的机制,也是向世界做出保护遗产的承诺。

  不只是该条例,近十年来,北京新版城市总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出台,让中轴线的保护工作有据可依。古人立下的“规矩”被注入现代智慧。

  理解这一点,也只需走上一座桥。

  2021年初夏,北京城建集团积水潭医院新北楼降层施工团队每拆一层楼,项目经理秦志良就会去1.5公里开外的什刹海银锭桥上观望。

  “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是中轴线上山水视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11层高的楼房挡住了远处西山的部分山脊线,影响了在桥上“观山”的效果。根据老城整体保护要求,这座高楼被降层。

  北京市政府参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唐晓峰认为,不仅要保护中轴线上的实物,更要“符合中轴线的精神实质”。

  故宫以东,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皇史宬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也是我国历史上现存唯一一座砖石结构档案库房。2020年5月,皇史宬南院拆违工作启动,今年7月底全部拆除完毕。作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一处馆址,这里存放、展示着珍贵的民族记忆。

  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深化历史文化街区特别是老城平房区保护更新,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告别大拆大建,北京正在“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再现世界古都城市规划建设的无比杰作”。

  北京,这张中华文明“金名片”,正越擦越亮。

  一条未来线:以人为本,昭示未来

  700多年,这条线仍不断生长。

  传统中轴线向北延伸,鸟巢、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直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在建的南中轴森林公园,大兴国际机场,直至永定河水系。中轴线延长线丰富了文化功能以外的国际交往、生态保护等功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条线上有机融合。

  择中立国、象天设都,这是古人对于都城选址与营建的理念。

  从高空俯瞰,北京中轴线穿越故宫,形成一个“中”字;而它穿越北京城市的另一轴长安街,形成了一个“十”字。长安街及其两端延长线承载着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等功能。

  “十”更加包罗万象、通达四方。现代北京城市的发展以这个“十”字为统领,古老中轴线确立的格局依然被沿用。

  从“中”到“十”,城市轴线与国、与都同向生长。

  “十”也是一种时间尺度。

  十年间,北京将老城保护与街区更新相结合,推动大量文物修复、背街小巷治理、申请式退租等工程;PM2.5年均浓度下降约六成,国考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68万元提高到7.5万元。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折射全局。

  如今的北京城,蓝绿交织、山水相依,千年古都上演了一场十年蝶变。中轴线的保护与复兴也得益于这十年。

  “中轴线不是一个被束之高阁的遗产,它是‘活态’的,它就在我们人民的生活中。”吕舟说。

  正阳门下,曾经杂院林立的草厂三里河,如今水穿街巷,宛若“小江南”。64岁的居民丁淑凤说:“老辈儿人说的‘三里水巷绕前门’的美景回来了。”

  “80后”设计师宋壮壮正筹备开一家以中轴线为主题的文创书店,地点就在“前朝后市”的“市”——完成了立面提升改造的地安门外大街。目前,北京市正在认定并扶持一批中轴线书店,这类举措也被写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让中轴线的保护进一步融入到公众的文化生活中。

  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的游客络绎不绝。

  展览中,1920年出版、目前全国仅发现12本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静静地安放在展柜里,守护着共和国的心脏。

  百年后,沿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一路向北,与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馆内也展示了一本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遗产保护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陈名杰说,这样才能将700多年的中轴线完整“交给下一个700年”。 

+1
【纠错】 责任编辑: 毕尚宏
北京要闻
  • 治大城市病 170余个重大项目落地补齐"回天"短板
    回天有医,20个项目可新增医疗床位2000张、养老床位近400张,目前已建成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等5个医疗项目,投用8处养老设施,建成21个养老驿站,提供80多项养老服务和老年文体活动……
  • 北京: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开展
    9月24日,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展。
  • 国庆节期间部分道路将交通管理
    市交管局发布消息,10月1日至7日,对本市部分道路采取交通管理措施。根据通告,天安门广场地区于10月1日0时至10月7日24时,广场东侧路、广场西侧路禁止车辆通行(持专项活动通行证的机动车除外),过往车辆(含公共电、汽车)可绕行正义路和人民大会堂西路。
  • 先农坛耤田飘香迎秋收 观众识五谷体验收获乐趣
    今天上午,位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举办秋收活动,十组家庭受邀走进耤田,亲身体验农耕文化,分享收获乐趣。
  • 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吸引行业139家企业进驻
    记者日前探访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发现,园区除了政策支持,还拥有全球日加氢量最大的加氢站、涉氢公共测试平台、氢能产业孵化器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和应用场景,共同构成“氢能综合创新生态圈”。
北京: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开展
北京: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开展
话剧《杜甫》走进"诗圣"精神世界
话剧《杜甫》走进"诗圣"精神世界
新华全媒+丨微视界——秋分
新华全媒+丨微视界——秋分
[二十四节气·秋分]秋风阵阵
[二十四节气·秋分]秋风阵阵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2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