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记者周文其、黄扬、褚萌萌)再过几天,21岁的朱茜就将实现等待了10余年的梦想——“和2008年的姐姐一样,用志愿服务拉近世界与北京的距离”。
尽管当年只有7岁,但这段时光在她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时候很羡慕姐姐,可以参与到北京奥运会这样的大事。”她说。
志愿服务结束后,姐姐还把志愿者的微笑圈送给朱茜。“我太开心了,每天都带着它,还把它拿到别的小朋友面前炫耀。”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她忍不住笑了。
正因为儿时的梦想,当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面向全球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发布后,朱茜很快就报了名,成为国家体育馆的一名志愿者。
姐姐送的志愿者“微笑圈”为朱茜种下了奥运志愿梦的种子。(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最初,她被分配到赛事服务的岗位。“和当年姐姐的工作一样,为观众提供引导服务。”她说。
其后,她又被调派到观众服务水平测试的岗位。朱茜说,这份工作要求她们从观众的角度发现场馆或志愿服务的问题,并提出反馈意见。
为了检验志愿者的临场反应,朱茜和同事还会在测试中特意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如摘下口罩喝水、模拟受伤等,看他们如何处理。
“模拟完以后,我们会统一小组讨论,然后把发现的问题以文字的形式反馈给场馆和有关负责老师。”她相信这样可以让冬奥会办得更好。
在朱茜看来,这份志愿服务培训的经历让自己获益良多。“既提升了我和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也让我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收获更多友谊。”
和14年前的环境相比,本届北京冬奥会最大的区别在于需面对疫情的考验。“在和姐姐取经时,她最多的也是叮嘱我做好个人防护。”朱茜说。
少年时的经历让余中淇对奥运有着特别的感情。(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来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余中淇,也将和朱茜一样实现梦想。
2008年,余中淇报名成为一名城市志愿者,在奥运场馆周边搭建的小亭子里提供一些简单的翻译和咨询服务。“由于年龄小,我当时主要是为志愿者大哥哥、大姐姐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他说,当时就想着以后有一天要像他们一样,为北京和奥运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今,他的梦想成为现实。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他将承担一个更核心的志愿岗位——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为来自国际奥委会的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提供联络、接待、翻译等服务。
“2008年从事的工作内容相对简单,而这一次更加复杂,需要经过前期多轮培训和能力上的锻炼,才能够胜任。”余中淇说。
在他看来,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之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区别。
余中淇正与其他志愿者讨论志愿工作。(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当年提倡的‘北京欢迎你’的概念,像是我们张开双臂,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我们。而如今,‘一起向未来’的口号,更多意味着我们参与到世界的整体潮流之中,引领世界奔向一个更好的未来。”余中淇说。
冬奥即将来临,余中淇给自己定下了三个小目标。“首先,希望做好我对接的那位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的服务工作;其次,希望与这位成员等更多国际友人成为朋友;最后,希望通过自己周到、细致的服务,向世界展现出中国青年积极、热情、向上的形象。”(参与采写:李放)
-
短道速滑——中国短道速滑队训练备战
当日是农历大年初一,中国短道速滑队在首都体育馆训练,备战北京冬奥会。
-
“双奥”志愿青年:长大的奥运梦
余中淇正与其他志愿者讨论志愿工作。
-
约大牌|北京冬奥组委部门负责人系列访谈之对外联络部部长张谦
张谦介绍说,对外联络部的主要职能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北京冬奥组委领导赛时外事活动保障;二是国际奥委会和残奥委会联络与服务;三是礼宾服务;四是各国家(地区)奥委会和残奥委会联络与服务;五是语言服务;六是涉奥人员入境前绿色健康码申领和签证邀请函服务。
-
冬奥如期举办彰显中国实力 全球冰雪运动开启新时代——专访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图为巴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
记者手记:“他们”会比“我们”更精彩
又与当年的“我们”不同,成为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之前,“他们”已经拥有不少志愿服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