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谭畅、梁金雄、马思嘉、张悦姗)28日下午,冰壶滑行声、擦冰声、冰壶撞击声回响在国家游泳中心——这里已经从昔日的“水立方”变成了“冰立方”。中方制冰团队成员张芷源和同伴化身“测壶员”,瞄准外籍制冰师示意的点,一次次将壶投出。
汉斯·乌斯里奇(左)在冰壶赛道旁与中方人员交流。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英国制冰师马克·卡伦和加拿大制冰师汉斯·乌斯里奇紧盯冰壶滑行轨迹,不时与“测壶员”们交流投壶、擦冰感受。
自1月17日踏入“冰立方”以来,交出4条与冬奥会相匹配的冰壶赛道是乌斯里奇和卡伦的唯一目标。2月2日晚,北京冬奥会首场比赛——冰壶混双循环赛将在这里揭开战幕。
卡伦和乌斯里奇长期服务于世界大赛,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在冬奥会合作制冰。北京冬奥会期间,乌斯里奇为主制冰师,卡伦担任副手;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卡伦将留在北京,担任轮椅冰壶比赛的主制冰师。
“能为冬奥会服务绝对是制冰领域的最高荣誉,也是我最开心的事之一。”卡伦说,“冰立方”场馆内的中方同事专业素养很高,与外方专家协作默契,制冰工作进展顺利。
马克·卡伦(中)向记者介绍制冰有关情况。新华社记者梁金雄摄
近些天,“冰立方”冰壶赛道逐渐成形,外观已与赛时无异。在完成多轮测壶后,乌斯里奇28日下午对记者说,赛道已符合比赛标准。
“对制冰团队来说,准备好赛道很简单。真正难的是在比赛期间确保赛道的‘一致性’,即每支队无论何时踏上场地,都能在相同冰面条件下竞技。”乌斯里奇说,与其他冬季项目相比,冰壶比赛对冰面的要求最高,微小的差异可能导致相去甚远的结果。
本着“体育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思路,国家游泳中心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的场地结构,把游泳池改建为冰壶比赛赛道,实现水上项目、冰上项目赛事两种功能并存和自由转换的目标。
据了解,“冰立方”已进行多次测试赛,场馆内位移、环境温度等传感器数据显示,赛道稳定性完全符合冰壶比赛要求。
“这条赛道的稳定性称得上完美,我的中国同事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我衷心祝贺他们取得如此圆满的结果。”乌斯里奇说。
对于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两名制冰师充满期待。卡伦说:“我在这里百分百感受到了团结和奥运精神,真正感受到了每个人在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大家就像一家人,全身心投入,共同确保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
编辑:丁文娴、吴博文、曹奕博、尹诗琪(实习)
-
“冰立方”制冰师:赛道堪称完美 静候冬奥首战
“这条赛道的稳定性称得上完美,我的中国同事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我衷心祝贺他们取得如此圆满的结果。”乌斯里奇说。
-
覆盖率实现100% 北京市各区完成责任规划师聘任
2021年度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年终交流会日前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召开。各区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规划编制实施的重点任务,针对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问题,指导责任规划师开展工作。
-
短道速滑——短道选手备战
当日,参加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比赛的选手在首都体育馆进行训练。
-
探营国家体育馆
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临近,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场馆之一的国家体育馆的各项赛前准备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
走进赛前“雪飞燕”
近日,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被称为“雪飞燕”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已全面进入赛时运行模式,竞速、竞技赛道及训练道、场馆媒体中心、出发和结束区等区域正在进行最后冲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