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速滑馆业务主管、场馆运行团队场馆运行中心经理刘源洁从研究生还没毕业时,就参与到国家速滑馆的项目里。她参与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建造,看到第一批钢索运到现场、看到“天幕”编织完成、看到冰面从施工到接受系列测试赛的检验。
刘源洁介绍,工程团队经过上百次的实验,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成功研发出国产高钒密闭索。钢索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制造的力量改变了钢索只能依靠进口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家速滑馆制成了亚洲最大的全冰面,冰板所用的制冷盘管8500多道焊缝一次合格率超过99%。
在刘源洁的心里,“冰丝带”的建设者们站上领奖台,奖牌是“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经验”,“我们用‘中国方案’编织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豪迈。”
“没有我们中国人够不着的天”
新京报:国家速滑馆为什么被称为“冰丝带”?
刘源洁: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的比赛场馆,是北京地标性建筑,也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它造型独特,外墙由低到高盘旋着22条丝带,与晶莹剔透的超白玻璃相结合,就像是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留下的滑行轨迹,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冰丝带”。
还记得2018年,我第一次看到它的设计图时,便被震撼了。那动感的造型,体现了速度与激情,还有那极具想象力的设计,彰显了我们国家的文化与自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也见证了“冰丝带”以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跃出图纸,以令人澎湃的中国方案创造着“中国奇迹”。
新京报:在建设“冰丝带”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中国方案?
刘源洁:为了运动员在比赛时有开阔的视野,观众有更好的观赛体验,“冰丝带”场馆屋面采用了世界体育馆中跨度最大的索网结构。形象地说,就像是把一个巨大的羽毛球拍“绷”在场馆的上方,不过这个“球拍”不是由树脂纤维,而是用钢索编织,我们管这叫“编织天幕”。这种方式比传统结构要节省四分之三的钢材,工期还能大大缩短。
可“编织天幕”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索网的材料。“编织天幕”需要建筑用高钒密闭索,但能生产出这种材料的工厂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国内没有先例。一些国外代理商找上门来。用他们成熟的材料是省事,可我们的总工程师说虽然西方的技术成熟,可价格太高、供货时间没有保证,以后要是在维护上出现问题,更是隐患。所以,我们要自己造钢索。
但从方案变成产品,是很不容易的。研讨会开了一次又一次,经过上百次的实验,国产高钒密闭索终于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看到第一批运到现场的钢索,我热血沸腾,仿佛钢索里也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编织羽毛球拍是有一个固定的架子,可我们编织天幕只能把钢索铺在地上,就地编织,再把编织成形的网面一厘米一厘米地提到半空中,再利用“机器人”完成索的张拉。技术人员紧张地盯着传感器反馈的数据,每一次的提升和张拉都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心。
2019年3月,“天幕”编织顺利完工,我国自主设计的钢索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制造的力量改变了钢索只能依靠进口的局面。望着高高织就的天幕,我不禁感叹,没有我们中国人够不着的天。
心中的领奖台上站着“冰丝带”的建设者
新京报:工作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刘源洁:如果说,“编织天幕”是速滑馆的“天”,那么“冰丝带”的冰就是速滑馆的“地”了。
在国际上,冰场一般惯用的是氟利昂制冷剂,但我们团队始终坚持“绿色办奥”的理念,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选择了建设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奥运场馆。采用这种技术,碳排放量几乎为零,相当于减少了3900辆汽车的碳年度排放量,或者说栽种了120多万棵树。
这些数字,听着就叫人兴奋。但是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由于二氧化碳制冷剂具有酸性,制冷盘管必须选择耐腐蚀性更好的不锈钢管,这种管壁厚度只有2毫米,相当于4张A4纸的厚度,钢管水平间距只有10厘米,要在这么小的空间内施工,难度非常大,14名高级技工反复演练,才找到最佳的焊接角度。
施工时正是8月份、北京的桑拿天,人待着都热,而师傅们手握焊枪、戴着护目镜一蹲就是几个小时,身上的工服都被汗水浸透了,汗珠滴在地上,与焊花碰撞发出呲呲的响声,但是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大家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耽误工期。他们说,能够参与奥运是一辈子的骄傲,再苦也值得。
新京报:“冰丝带”创造了什么“中国奇迹”?
刘源洁:冰板所用的制冷盘管连接起来有120多公里长,相当于北京到雄安的距离。按照设计标准,盘管水平误差是10毫米,经检测,我们的盘管水平误差均在3毫米以内,远高于设计要求,8500多道焊缝一次合格率超过99%。现在,国家速滑馆已经制成了亚洲最大的全冰面。值得一提的是,冰面还可以实现分区域制冷,赛后能够满足2000人同时开展所有冰上项目。
今年4月举办的相约北京系列冰上测试活动,就是我们的模拟考。场馆里,洁白的冰场散发着微微的寒气,可看台上的我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一声发令枪响,运动员们你追我赶,冰刀在冰面上留下美丽的划痕,听着运动员们满意地用“行话”来形容冰面“很走道儿”,我们心里特别自豪。 颁奖台上的运动员们,享受着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而在我的心里,领奖台上也站着“冰丝带”的建设者们,我们的奖牌是“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经验”,我们用“中国方案”编织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豪迈。
新京报:在这段工作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源洁:我从研究生还没毕业、尚是一名实习生的时候就参与到冬奥中、参与到国家速滑馆的项目里,一直到现在。这个场馆是我工作开始的地方,我在这儿付出了心血,对“冰丝带”有无比真挚的情感。现如今,激情飞舞的“冰丝带”正敞开胸怀迎接奥运健儿的到来。我希望奥运健儿们能够在这里创造好成绩,我们期待着在冬奥会的赛场上、在“冰丝带”的冰面上,见证奥运的辉煌,见证场馆建设者的荣光。(记者 吴为 实习生 王美约)
-
“中国方案”织就最美“冰丝带”
国家速滑馆业务主管、场馆运行团队场馆运行中心经理刘源洁从研究生还没毕业时,就参与到国家速滑馆的项目里。在刘源洁的心里,“冰丝带”的建设者们站上领奖台,奖牌是“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经验”,“我们用‘中国方案’编织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豪迈。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进入“下半场” 举办雪橇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
昨天,位于延庆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今冬第一场大雪中,迎来了雪橇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参加此次国际测试活动。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正在为3个月后在中国举办的第24届北京2022年冬奥会做着准备。
-
少儿冰雪运动成新风尚 喜爱冰雪的孩子越来越多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北京市内掀起了一股冰雪运动“热潮”。各大商场开办的仿真冰场如火如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萌娃走上了冰面,也让他们在冰雪运动中快乐成长。” 有着轮滑基础的阳洋,相比其他孩子更容易上手,而更多孩子却在冰面上滑得摇摇晃晃。
-
雪后4小时道路彻底畅通
“雪停后,直到下午4点之前都是扫雪铲冰的黄金时间。梁丽琪所在的东城环卫一所北京站分队将负责长安街、北京站附近道路的扫冰除雪工作。” 东城环卫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城区连夜出动1451人,负责175条道路和14座立交桥的扫雪铲冰工作。
-
雪后蔬菜供应情况如何?记者清晨5点实地探访
凌晨5点的大佛寺东街南口,寒风穿过行人稀少的街头,只有环卫工人忙着铲冰除雪的身影。今年初雪来得早,气温又低,商户们达成了共识,把保市场供应当作一个任务,谁也不能趁机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