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河北崇礼2月14日电(记者李春宇、王浩宇)从落差136.2米的“雪如意”大跳台一跃而下,稳稳落地,宋祺武结束了他的首次冬奥之旅。
2月14日,中国队选手宋祺武在北京冬奥会跳台滑雪男子团体比赛中。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从2月5日的冬奥会首跳,到14日晚在北京冬奥会跳台滑雪男子团体大跳台比赛中的最后一跳,宋祺武觉得这是人生中经历最丰富、收获最大的10天。
“勇敢飞,别怕摔!你会爱上这项运动!”
20岁的宋祺武曾经是田径110米栏运动员,偶像是刘翔和苏炳添,2019年才通过跨界跨项开始接触跳台滑雪,不到三年的时间站到了奥运赛场上。
“我是四川人,之前都没怎么见过雪,更没有滑过雪。”宋祺武说,“最开始接触跳台滑雪的时候,首先要过的就是心理这一关,从100多米的高台往下跳,难免会有恐惧。”
滑雪和飞翔,面对两个人生中完全陌生的领域,宋祺武在摸爬滚打中找到感觉。“刚开始训练,落地摔倒是家常便饭,我始终努力飞得更远,也慢慢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喜欢上飞行的感觉。”
“从田径转项跳台滑雪,为自己的运动生涯带来了新机遇。在跳台滑雪项目中,体重轻巧的运动员更有优势,开始训练跳台滑雪后通过科学的饮食和训练,目前已经减重10公斤左右。”
宋祺武的冬奥首秀,成绩上看没有太大亮点。虽然每次赛后接受采访时语气平静,但他心里其实一直在波动。那种属于年轻运动员特有的波动:在困惑中透露着不甘心。
2月14日,北京冬奥会跳台滑雪男子团体比赛,中国队选手宋祺武在试跳中。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训练五部部长、跳台滑雪领队许高航表示:“宋祺武在训练中展现出了很不错的实力,在大跳台上经常能够跳到120米以上的距离。但这次在冬奥会的赛场上,宋祺武还是有一些紧张,没能调整好状态,心态的变化也导致技术动作变形。我们还要继续磨炼基本功,提升综合实力,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和曾经同样在冬奥会上留下遗憾的前辈相比,宋祺武是幸运的,他和其他中国跳台滑雪运动员将回到河北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在“训练神器”风洞实验室的帮助下,飞得更远。
“风洞实验室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训练效率,找到最佳的肌肉记忆,并不断增强自信心。这些年跳台滑雪在中国的发展非常不错,我们仅仅用了三年不到的时间就站到了冬奥会的赛场上,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为了在奥运赛场上走得更远,下一个阶段的训练还是要继续打好基础,并逐步以冬奥赛事标准进行训练。”宋祺武说。
编辑:树文、丁文娴、郑道锦、张雨萌(实习)
-
奏响“冰与火之歌”——北京冬奥会赛事外观察
科技新火,文明之光,冰雪舞动,更生动地诠释并呈现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新内涵
-
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晋级 苏翊鸣将挑战最高难度
本报记者 王笑笑 李松林 李戈 昨天,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资格赛在首钢滑雪大跳台进行,中国小将苏翊鸣以第五名晋级决赛。
-
65人团队24小时在岗 保障北京延庆冬奥村水电暖
中建一局华江公司延庆冬奥村保障组二组长高鑫鑫介绍,这65人包含了8个工种,包括水工、电工、通风工、木工、瓦工、消防水工、消防电工以及门锁维修工,满足冬奥村内赛时保障需求。
-
北京轨道交通与奥运结下不解之缘
昨天,中外记者走进北京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探秘27条地铁线的“大脑”。“北京地铁开通于1969年,目前已有27条线路、783公里里程、459座车站的运营规模,每天开行超10000趟列车。”听了工作人员的解答,不少外媒记者惊叹不已,纷纷为北京地铁的飞速发展竖起了大拇指。
-
北京老字号邀市民包汤圆摇元宵
昨天,什刹海街道举办元宵节传统民俗体验暨冬奥示范社区展示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