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邰思聪)又一年清明节悄然而至,人们祭奠逝者。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25岁的遗体整容师董哲眼中,这几天既特殊又普通。说“特殊”是因为清明节,说“普通”是因为这一天的工作和平时没有太大差别。
“很多人不理解为啥我要选择这个职业。”1997年出生于黑龙江的董哲在就业时选择了一条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的职业道路。
董哲在为一位逝者化妆整容。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其实我和这个专业还挺有缘分的。”作为八宝山殡仪馆遗体整容室最年轻的成员,董哲告诉记者,在高考后选择专业时,当时家人曾建议她从事医护、财会或教育工作,但从小性格独立的她选择了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填报专业的时候,家里人都反对我的决定,但越是反对却越坚定了我选择这个专业的决心。”
步入校园,董哲开始了殡葬技术与知识的学习。由于所学的专业分为服务和技术两个方向,在大多数人选择服务方向时,董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技术方向,需要接触遗体整容方面的内容。
董哲在为一位逝者整理棺椁,准备为其化妆整容。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董哲在2018年来到八宝山殡仪馆实习,真正上手接触遗体整容工作。
因为每天最早一场告别仪式是在早上7点开始,仪式开始前董哲和同事们还要为遗体进行化妆,所以她一般早上6点多就会来到单位,开始一天的工作。最忙时,她一天需要为十几位逝者完成遗体整容工作。
早上6点多,董哲换上工作服,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整理好遗体袋、清洁遗体、上妆、定妆……必要时,遗体整容师也会利用3D打印等技术,帮助逝者尽可能恢复生前样貌。
“刚开始接触这项工作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技术上的难题都能解决,最难的是和家属沟通。”董哲说,很多逝者家属因为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悲伤哭闹都是正常现象,但这项工作不仅要与逝者遗体接触,更要帮助逝者以最体面的遗容完成人生的最后一程。
董哲在准备为逝者化妆整容。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虽然每天都要面对遗体,但工作在我心中是温暖的。”董哲坦言,每天接触逝者,遗体整容师们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但乐观的她常常为大家排解情绪。
经历近4年的工作磨练,董哲逐渐成为遗体整容室里不可或缺的角色,她对自己职业的看法以及家人对她的职业看法也逐渐发生变化。
“刚入职时,我认为这只是一项工作,后来慢慢地觉得这份职业是非常神圣的,能够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董哲表示,家属的认可和感谢就是对她工作最大的肯定,曾经不理解自己职业选择的父母也为她的工作感到自豪。
见惯了人世间的生死离别、世事无常,董哲更加珍惜生命,“虽然人固有一死,但我们还是需要珍惜当下,珍惜生命,珍惜那些爱你的人,乐观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段旅程。”她说。
-
铁路等部门积极保障清明小长假旅客平安顺畅出行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樊曦)清明小长假临近尾声,铁路、电力、民航等部门坚守岗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运输服务和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旅客出行平安顺畅。
-
为了逝有所安、思有所依——我国推进殡葬改革取得新成效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题:为了逝有所安、思有所依——我国推进殡葬改革取得新成效 殡葬服务回归公益属性、选择更绿色文明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代客祭扫、网络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日益深入人心……这个清明节,一股殡葬清风正吹拂华夏大地,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
-
给逝者体面的告别——走近八宝山殡仪馆最年轻遗体整容师
董哲在准备为逝者化妆整容。
-
市民到西山森林公园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缅怀先烈
又是一年清明时,不少市民来到位于西五环外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献上鲜花、花圈等,以寄哀思。
-
一场特别的“晚宴” 安宁病房的“思念”音乐会
昨天傍晚,在大提琴曲《晚宴》的沉吟声中,一场特别的“晚宴”拉开帷幕。秦苑说,每年的清明时节,海淀医院的安宁疗护团队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追思活动,静静陪伴和聆听失去亲人的朋友倾诉,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悲伤、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