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补水 控制用水 通州地下水位三年上升160厘米
2022-04-22 08:55:39 来源: 北京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潮白河于辛庄河段,迁徙路过的蒙古银鸥在水面栖息休整。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根据北京市水文总站公报数据,通州区2019年至2021年地下水埋深分别为790厘米、785厘米、630厘米,3年累计回升160厘米。

  如果超采地下水,深层地下水位下降,又没有有效补给,就会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的含水层如同一块“海绵”,吸够水之后,“海绵”就能够承受住来自地面的压力,不会往下沉;当水被抽了以后,“海绵”再受到压力,久而久之就会被压扁,导致地面出现沉降。

  来自通州区水务局的两张数据对比图清晰地反映了近年来通州区地下水埋深与降雨量、开采量变化的情况:降水多的年份,地下水就会处于上升状态,开采强度对于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往往呈现滞后性。

  “降雨是地下水最普遍的补给源。”通州区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张秀捷说,地下水被称为“地下动脉”,2015年至2020年,通州区年降水量相对平稳,同时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减少,由2.2亿立方米逐年下降至1.45亿立方米,地下水埋深相对稳定,处于7.14米至7.9米之间。到了2021年,通州区年降雨量788毫米,位居自2011年以来首位,且地下水开采量进一步减少至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埋深升至630厘米,这是近20年来最小值。

  这些来自天上的水,并没有白白流走。2016年,通州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试点总面积达19.36平方公里,包括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市政道路、河流湖泊。市水科院高级工程师于磊说,试点区18个老旧小区、6所学校、6处公园广场目前都完成了“海绵”改造,总面积达130余万平方米,让自然降雨能及时补充地下水。

  除了天然降雨,人工补水也在发力,成为涵养地下水的另一重要来源。去年春天,本市启动潮白河试验性春季补水。这是自2019年以来本市实施的第四次生态补水,补水后,断流22年的潮白河北京段全线通水,近2亿立方米水资源渗入地下。通州区水务局联合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对潮白河生态补水的研究结果显示,补水期间,通州区潮白河沿线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累计上升2.38米。根据潮白河周边11个地下水人工监测点位数据,距河道较近村庄的地下水涨幅较为明显,平均回升12厘米,最大回升单点在西集镇杜店村,足足有50厘米。

  逐年降低地下水开采量的同时,通州区正逐年加大外调水利用量。南水北调通州水厂与朝阳北路、广渠路东延供水管线、甘棠应急水源地、亦庄市政管线以及全区22座城镇水厂,已经初步形成了多水源保障格局,告别过去依赖地下水开采的历史。

  守护“地下动脉”,除了开源,还要节流。近年来,通州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用水总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各乡镇(街道),向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全区2210户用水单位下发用水指标通知单,各镇街再将用水指标分配到村(社区)、企业、水厂,建立覆盖全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200多亩地,16个温室,过去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很难把控农作物品质;如今用上了节水农业滴灌技术,每次灌溉的用水量从8吨降到3吨。”漷县镇圆梦缘农业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李少华说,现在每年光是人工成本就节省了10多万,相比之前下降80%。目前,通州区已建设蔬菜水肥一体化综合示范基地7个,总建设面积1042亩,实现每亩节水67.3立方米,每亩增产656.6公斤。

  在平原造林中,通州区建设了小微湿地、集雨坑和植草沟等设施,可集蓄雨水浇灌。同时,通过加大节水集雨型公园绿地建设,对东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湿地利用再生水进行生态补水,确保灌溉用水充足。“在造林营林工程和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建设过程中,明确规定严禁打井取用地下水,尽量使用再生水、雨洪水和河湖水。”通州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有30多处公园使用再生水灌溉,面积达1300多公顷。

  在工业方面,通州区大力推进节水改造,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在马驹桥镇金桥科技产业基地,正在兴建一座智能再生水厂,建成后,深度净化后的高品质再生水可用于制造芯片。“十四五”时期,通州区交通客运站、综合性购物中心、星级宾馆、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还将带头使用节水产品,逐步实现节水器具全覆盖。(记者 陈强)

+1
【纠错】 责任编辑: 韩磊
北京要闻
掐丝作画 体验国潮
掐丝作画 体验国潮
全市黑鹳数量已近百只
全市黑鹳数量已近百只
朝阳区隔离幼儿收到了暖心小礼物
朝阳区隔离幼儿收到了暖心小礼物
北京:特色农田春收忙
北京:特色农田春收忙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54311128583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