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鲜菜纷纷进京 北京特菜早已成为家常菜
2022-03-16 14:34:02 来源: 北京晚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春天来了,全国各地的新鲜蔬菜纷纷进京。荠菜、穿心莲、蒲公英等各种特菜品种都能见到,百姓可以“尝鲜”享口福。

  变迁

  有身份的特菜端上百姓餐桌

  林云枫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早先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饭桌上就是白菜、萝卜、土豆,还有些黄瓜、菜椒。”她回忆道,“那会儿,像什么荷兰豆、西蓝花、芦笋、樱桃番茄,别说尝尝了,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在林云枫的记忆中,当时市面上难得一见的稀罕菜都被叫做“特菜”。

  确实,40多年前,西芹、生菜、西蓝花可以说是北京的“特菜一代”,专供涉外饭店。如今,这些老特菜早已成为家常菜。现在,新一代的特菜变成了洋蔬菜、土野菜,以及花卉、香草、芽苗菜等新品种。

  那些身价高、数量少的特菜是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与蔬菜打了50多年交道的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曹华,见证了这一变迁。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新建了几十家涉外饭店,聘请的西餐大厨列出的蔬菜菜单让人大开眼界。什么西芹、荷兰豆……别说采购了,连听都没听说过。只好通过香港转道进口这些特菜。”曹华对记者说。

  当时,加上关税和运费,1斤特菜的价钱能买200斤大米。如此高昂的价格,即便是涉外酒店也难以承受。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北京市农业工作者开启了特菜种植之路。

  很快,北京陆续发展起了昌平的小汤山,顺义的沿河,朝阳的太阳宫、十八里店,丰台的西局、樊家村,通州的宋庄等9个特菜种植的基地。

  北京市大规模特菜引进主要分5批,最早的一批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的是西蓝花、生菜、西芹、荷兰豆、紫甘蓝、洋胡萝卜等;第二批是抱子甘蓝、羽衣甘蓝、球茎茴香等;第三批是彩色甜椒、水果黄瓜、耐储运番茄和叶用甘薯等。此后,又陆续引进了软化菊苣、宝塔菜花、四棱豆、黄秋葵等两批50多个品种的特菜。

  1996年5月,曹华前往小汤山特菜基地工作,重点负责第三批特菜的引进工作。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引进“长寿菜”——叶用甘薯。当时,曹华和全国著名甘薯专家王寒教授跑遍了徐州、南京、山东、河北等地,最终在广西长寿之乡巴马找到了更适口的叶用甘薯品种,最终引进到京。

  “叶用甘薯很受欢迎,还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餐桌呢!”曹华说,这款特菜如今依旧很受欢迎,仅在通州区就种植了80多个大棚。

  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6年,特菜主要是供给涉外酒店、高端酒店,随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这些“有身份”的菜逐渐端上了市民餐桌。

  2007年,鱼腥草首次进入新发地市场。

  变化

  穿心莲的“剔芽”让他成了特菜大王

  如今,像西芹、西蓝花这类“老特菜”早已失去了“新奇特”的光环。越来越多的新品种被培育、引种、流通到北京,摆上市民餐桌。

  新发地商户仇学友经营特菜十多年,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捡漏”穿心莲的故事。

  那是2007年的一个雪天,仇学友去花乡收菜。看到雪地里杂乱地扔着一小堆绿油油的东西,他习惯性地捏起一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味道很清新。顺着脚印,仇学友走进一个大棚里,长得像吊兰的绿色植物满满一大棚,看着很漂亮。

  工作人员告诉他,这叫穿心莲,能吃,还是药材。不过,当地都是当作花卉栽培,准备在春节的时候卖。

  听说“能吃”,仇学友顿时来了兴趣,就捡了一包穿心莲回家试着凉拌吃,感觉口感挺不错。于是,他就把穿心莲带到摊位上售卖。

  “那时候是冬天,穿心莲翠绿鲜嫩,一摆上摊位,就受到了客商关注,酒店、超市都抢着要新菜,一下子就被抢没了。”仇学友说。

  从那以后,仇学友每次去花乡上货,都要带两袋穿心莲剔芽回来。很快,穿心莲变得供不应求了。穿心莲也好养活,产量大,价格高,仇学友很快就找到了愿意专门种植穿心莲的农民。“当年,通州张家湾有400多农户跟着我种穿心莲。”仇学友回忆道,每天能卖出几万斤的穿心莲,“不光在北京卖,全国的都来进货,最远的卖到了乌鲁木齐。”

  追逐着新奇特,让仇学友从蹬着一辆三轮车上货,发展成为新发地市场的特菜大王,枸杞苗、芝麻菜、苣荬菜……什么新鲜卖什么。用他的话说,“特菜是个统称,具体品种在不断地更新,老百姓爱吃什么,我们就踅摸什么。”

  新发地市场琳琅满目的特菜。

  探访

  “菜篮子”升级市民吃得又好又实惠

  北京特菜在“迭代”,不仅品种越来越丰富,而且交易量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亲民。

  陈安宝是北京安徽商会经销商协会会长。1985年,他来到北京和同乡们一起卖菜。陈安宝对记者说,如今将近有两万安徽人依托新发地市场从事特菜生意。

  “特菜的品种数不清,有200多个大类300多个小类吧!”比如芥蓝就分为大芥蓝、中花芥蓝、芥蓝笋、紫芥蓝等。

  “现在很多特菜其实已经是大路菜。比如:西蓝花、娃娃菜这类蔬菜。”陈安宝说,就算是小众蔬菜,价格也大多不高,比如法国香菜,每斤批发价格6块多,番杏8块多,鱼腥草7块多,紫背天葵8块多,紫苏7块多。

  前段时间,特菜中的香椿以“天价”进入人们的视野,每斤能卖到百元。“那是因为刚上市,量特别少,物以稀为贵,吃的就是‘一口鲜’。从3月10日开始价格就回落到每斤50元左右了,等到大量上市,价格其实也就在10元每斤左右。”陈安宝说。(记者 孙颖)

+1
【纠错】 责任编辑: 陶欢
北京要闻
  • 各地鲜菜纷纷进京 北京特菜早已成为家常菜
    很快,北京陆续发展起了昌平的小汤山,顺义的沿河,朝阳的太阳宫、十八里店,丰台的西局、樊家村,通州的宋庄等9个特菜种植的基地。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6年,特菜主要是供给涉外酒店、高端酒店,随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这些“有身份”的菜逐渐端上了市民餐桌。
  • 北京市昌平区705套公租房3月16日起登记配租
    昌平区住建委近日发布公告,今天10点起,昌平区8个项目的705套公租房将开启配租登记,登记时间截至18日17点。本次配租工作按照“第一序列特殊困难家庭先配租,第二序列普通家庭后配租”的总原则进行配租。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里共有产权房开启预售登记
    市住建委近日发布海淀区学院里共有产权项目的预售许可预告,项目开启申购登记,登记时间持续至3月22日10时。转让房屋的税费由首次购房人或其继承人与政府代持机构按各自产权份额分别承担。
  • 北京海淀学院路科技园东升园将建“轨道微中心”
    海淀区共有20个项目纳入2022年市级“3个100”重点工程,其中新开项目8个,续建项目12个。根据效果图,学院路科技园东升园东侧地下空间与地铁27号线(昌平线南延)学清路站整体连通,将进行“轨道微中心一体化”建设。
  • 北京前两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7%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两月,北京地区(含中央在京单位)进出口总值5238.8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同期增长21.7%,高于同期全国增速8.4个百分点。据统计,前两月,北京地区进口消费品597亿元,增长6.9%,高于同期全国消费品进口增速5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消费品进口总值的20.1%。
北京迎来"鸟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
北京迎来"鸟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
长安街上玉兰开
长安街上玉兰开
早春时节春意闹 迎春山桃次第开
早春时节春意闹 迎春山桃次第开
留学生志愿者坚守岗位
留学生志愿者坚守岗位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47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