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争(左4)与同事们在冬奥工程验收现场。
手机相册里,300多张工作照拼接起了市住建委监督总站刘海争在冬奥会延庆赛区执行质量监督任务的点点滴滴。
“这张是在小海陀山山顶拍的,这张是在测量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拖牵索道的混凝土基础……”照片中,刘海争手握盒尺、夹着文件,经过了数个四季轮回。自2018年以来,刘海争及其团队对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累计监督检查80余次,发现问题150余条,为冬奥工程的顺利交付保驾护航。
“刚接到去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执行质量监督工作的任务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8个字是我内心最直接的感受。”刘海争的思绪又回到了3年前。
2018年12月3日,北京已是一派隆冬景象,小海陀山上更是寒风凛冽,山顶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您岁数大了,又是女同志,这海拔两千多米的小海陀山就别爬了。”“我又不是参观来的,不上去怎么知道活干得符不符合要求!”已经56岁的她,在总站一线的监督队伍中是年龄最大的女同志。“那天,我和科室同志们执行每月的监督检查,到海拔1680米左右的时候山路断了。”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刘海争和团队只能手扶拐杖,从海拔1680米处步行到海拔2198米的山顶,相当于爬了一座香山。两三个小时的山路让一行人变成了“土人”,不仅满身是土,还冻得满脸通红、双脚冰凉。“时间紧、任务重,这时候哪里顾得上休息,抖落抖落尘土就又去工作了。”
2020年1月,又一个寒冬,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拖牵索道基础迎来验收。这是安装索道之前的最后一个把关口,容不得半点马虎,刘海争和团队二话不说就登上了小海陀山山顶实地检查。山上的积雪埋过了小腿,流出来的鼻涕瞬间就被寒风冻住了。为了测量索道基础的外观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刘海争摘下手套,用双手扒开厚厚的积雪,掏出盒尺测量混凝土铸成的索道基础尺寸。
由于延庆赛区的冬奥工程大多裸露在室外,许多实体的外观并非平面,相比更加先进的激光测距仪,盒尺成了刘海争执行监督任务时更为得心应手的工具。然而,能用盒尺测量出几毫米的误差并非一日之功,有着十年以上一线经验的“老师傅”才能应用自如。
测量、观察、记录、核对,刘海争在山顶一呆就是一整天,夜色渐浓才起身下山,而此时,她的一根根手指却冻得跟萝卜似的,都塞不进手套了。
“冷”并非最严峻的挑战。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均为国内首次建设,工程建设施工及验收标准在国内尚属空白,建设初期质量监督工作无据可依才是最艰难的。“我们意识到,必须要尽早制定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刘海争说。
“我们也是首次对冬奥工程进行监督,就脚踏实地地从搜集资料开始,邀请专家实地调研再制定相关标准,9项标准的出台足足用了一年多。”刘海争所说的9项标准包括由市住建委监督总站督促建设单位牵头编制完成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工程设计标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施工验收标准》等。正因为有了“标尺”,才能尺步绳趋,保证了延庆赛区冬奥工程后期施工和验收的顺利进行。在刘海争的描述里,“零的突破”是本次冬奥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关键词。
硬骨头被刘海争及其团队啃了下来。2021年6月30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第一标段通过完工验收。
盛夏的小海陀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宛如一条瀑布顺着山顶倾泻而下。刘海争站在冬奥工程的质量监督队伍中,眼眶不由得湿润了。从小海陀山的泥泞山路到建成通车的延崇高速,从施工初期表土剥离阶段的“满目狼藉”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顺利验收,3年多的辛劳付出终于迎来收获的喜悦。如今,随着冬奥临近,刘海争和同事们为冬奥工程保驾护航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强烈了。(记者 鹿杨)
-
北京丰台开展全区核酸检测
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确保全区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丰台区防控办定于1月23日组织全区核酸检测。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举行全要素全流程彩排
当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了全要素全流程彩排,整个彩排完全按照开幕式当天仪式的各个环节运行,参加彩排人员约为开幕式当天的二分之一。
-
百余台防疫型智能环保移动公厕助力北京冬奥会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颁奖广场、首钢滑雪大跳台、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附近,百余台防疫型智能环保移动公厕即将全部投入使用。
-
我国多地迎来降雪
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降雪天气。
-
北京新增1个高风险地区 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
经北京市疾控中心评估,按照《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分级标准》,北京市即日起将丰台区玉泉营街道万柳园小区定为高风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