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林苗苗)北京医院日前宣布,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宏义联合院内外多学科团队,历经16年研究发现人体组织液存在长程流动,打破了传统生理学对组织液只能局部扩散的认识。“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解剖学结构的发现有可能改变现代医学的认知,后续研究将可能为诸多疾病的机制研究、以及基于穴位和经络的治疗提供更多新线索和新思路。
人体中存在大量的组织液,约占成年人体重的20%,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对组织液是否全身循环尚存疑问。在北京医院的长期支持下,李宏义团队联合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物理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对此进行了长达16年的相关研究。
“父亲擅长针灸,我自幼受到他的影响。工作后出于对祖国医学、尤其是经络的浓厚兴趣,从2006年起,我在‘同位素经络示踪成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医学磁共振示踪成像技术和高分辨率生物成像技术,在健康受试者、遗体标本和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大量实验。”李宏义介绍,研究发现,组织液流动网络广泛分布在人体的静脉和动脉外膜、神经和皮肤等部位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并与人体四肢远端的穴位相连接。
李宏义表示,这意味着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即“组织液循环网络”系统,其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功能有待进一步阐明。我们认为“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与穴位的关系密切,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络”,与经络的确切关系还有待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北京医院副院长张烜在发布会上表示,这项原创性发现提示,人体内很可能存在一个庞大的组织液循环网络,对于精细维持和调控沿途相应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全面深入系统解析其中奥秘和功能,将重新认识和理解心血管循环系统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学功能及其异常在疾病中的作用,展开全新的研究篇章。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公示,北京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单位组成项目群承担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人体组织液界面流动网络的循环功能和结构研究》《基于同步辐射生物成像的组织液流动的微纳结构研究》,以及《血管壁内组织液界面流动和循环动力学研究》等项目,开展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转化医学研究。研究重点是组织液循环与动脉硬化、神经退行性病变、衰老等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关系,并发展相关医学影像技术,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手段。
-
北京医院李宏义团队提出人体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网络
北京医院李宏义团队提出人体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网络。
-
“健康中国室内环境高峰论坛”发出关注室内环境健康倡议
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与戴森中国共同举办的“健康中国室内环境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聚焦完善相关标准,加强源头控制。
-
北京市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记者24日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北京市自2019年推出“京华乡韵”品牌以来,不断优化顶层设计、注重政策跟进、创新制度支撑、培育区域品牌,休闲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
中国科技馆主题巡展揭秘科技冬奥
昨天,小观众体验中国流动科技馆“燃冰逐梦”主题巡展的项目。该展览是中国科技馆基于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冰雪运动推广普及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示范”项目的阶段成果举办的。
-
北京新增5例京外关联本地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
昨天,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10月23日12时至24日15时,本市新增5例京外关联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1例京外关联本地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现住丰台区怡海花园,10月19日作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