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冬奥建设者】刘利锋:“步步精心”打造延庆赛区一流场馆
2021-10-25 08:39:0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刘品彤 张骁)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即将迎来100天倒计时,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的建设情况备受关注。其中,延庆赛区建设难度最大,也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赛区”。日前,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接受新华网专访,讲述延庆赛区的建设者们如何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精彩故事,回忆“步步精心”的建设历程。

  新华网: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还有100多天的时间,延庆赛区是三个赛区中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目前,延庆赛区的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刘利锋延庆赛区建设内容包括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两个竞赛场馆和延庆冬奥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我们2017年开工建设,2020年底实现了完工,2021年6月底全部通过了竣工验收。赛区内11条索道和7条园区道路构建起了完备的交通体系,难度最大、周期最长的生态修复工作也已全面完成。两个竞赛场馆均得到了国际单项组织的场地认证,2019年11月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第一次成功造雪并承办了十四届全国冬运会高山滑雪速度类项目比赛,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也多次成功制冰。

  2021年初我们在克服了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下又举办了多场测试活动,今年10月至11月,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正在进行“相约北京”系列国际测试赛。可以说,延庆赛区的竞赛场馆提前两年就具备了比赛条件。目前正在紧张开展临时设施的搭建工作,计划年底前完成。

  新华网:延庆赛区历经了五年的艰苦建设,您参与了整个过程,作为赛区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如果请您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概括这五年的工作,您的答案是什么?

  刘利锋: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我想用刘禹锡的一句诗,那就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016年深秋也是现在这个季节,我就和同事们开始了现场踏勘工作。当时赛区里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通讯信号,有的只是满眼的高山和一条由驴友蹚出的羊肠小道。当时在延庆我们也没有办公地点,同事们每天往返于市区和延庆,用脚步丈量着山上每一座场馆,需要开会就在山脚下农家院的院子里或者在山坳里找一块较平整的地儿开,这种“奔波两地、爬山办公”一走就是半年。就这样,冬奥延庆赛区工程建设拉开了序幕。目前,延庆赛区三大场馆以及道路、索道、造雪引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都一一变为现实。

  新华网:请您具体讲讲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这两个竞赛场馆的建设难度究竟体现在哪里?

  刘利锋: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这两个项目专业性强,危险系数高。高山滑雪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雪车雪橇被称为“雪上F1”,都是速度极快的项目,对场地要求非常严苛,再加上小海陀山地形复杂、山势陡峭,我们又毫无经验可循,国内也没有可供参考的建设规范,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符合奥运标准的国际一流场馆极具挑战性。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主要突出一个“难”字。它建在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上,这是北京的第二高峰,也是北京冬奥会海拔最高的场馆,赛道最大落差近900米,最大坡度也接近70%。在建设初期如何运送材料是最大的挑战,我们想尽了各种方法,包括雇佣骡马队、人托马拉、遥控汽车、全地形车等穷尽了各种方式进行运输,甚至还动用了运输直升机。山上气候恶劣,夏季多雨,春秋多风,到了冬季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30度以上,建设难度和挑战是超乎想象的。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主要突出一个“精”字。全长1975米的U型赛道混凝土喷射精度要以毫米计算,16个弯道每个曲面的角度各不相同,我们还拥有一个世界上非常少见的360度回旋赛道,在赛道下方铺设了约11万米的制冷管道,分为54个制冷单元通过微机精准控制温度,这都需要有高超的施工建设技艺。可以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不是建出来的,而是“绣”出来的。

  新华网:延庆赛区从“四无”状态,到现在场馆林立,诸多建设者付出了心血。您觉得延庆赛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刘利锋:我觉得延庆赛区最大的特点是“绿色”。我们在规划设计时就将延庆赛区定位为“生态赛区、山林场馆”,换句话说我们建设的场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完美相融的赛区。

  延庆赛区是100%使用风电、太阳能的绿色清洁能源赛区,是水资源全部实现回收再利用的“海绵型赛区”,所有场馆都达到了绿色建筑三星标准,特别是延庆冬奥村部分建筑采取装配式结构和超低能耗建筑模式,处处体现了生态、环保和节能。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还将废弃的渣石用于赛道回填和景观工程,将施工中开挖出的石材经过简单加工后二次利用,做成了“石笼墙”,造型好的石头点缀在建筑周边,用于突出山林场馆的景观效果。

  生态修复是冬奥建设中历时最长,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工作。早在2015年申奥成功之后,相关林业、水土、生态方面的专家就先期开展了本底调查,对赛区内动植物的分布、种类和数量以及土壤、水文等关键数据进行摸底,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赛区开始施工前,我们对表土进行了剥离和收集,对树木和珍稀植物采取原地保护或异地移植。今年6月底,完成了赛区整体生态修复工作,得到了外国专家的高度评价。曾经参与了本底调查的林业专家看到我们的修复成果,由衷地说“生态修复工作取得的成效比我期望的还要好”。

  新华网:除了绿色属性,延庆赛区还有哪些亮点?

  刘利锋:延庆赛区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赛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在“绿色办奥”方面取得成果。纵观整个建设过程,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也有很大贡献。

  比如,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一条建在南坡的赛道,如何防止阳光照射,保证冰面质量,成为设计中的一大难题。我们成功研发出“地形气候保护系统”,克服了气象条件对赛道的影响。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制定了雪上场馆评价体系,编制了赛道及制冷设计、验收企业标准。几年来,申请获得的专利就有100余项,部分建设标准已通过国家审定,编入了地方标准。

  在工程建设和保障过程中,我们还组建了“赛道混凝土喷射手”“中国制冰师”“高山滑雪山地运行队和救护队”等新职业新人才队伍。在扩大就业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冰雪产业规范、快速、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赛后,延庆赛区又将为延庆乃至北京带来哪些惠及?

  刘利锋:赛时,我们构建了一个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随着京张高铁延庆支线的建成,观众从北京北站至延庆站的车程不到40分钟,从延庆站乘摆渡车30分钟内即可直达延庆赛区。赛区内11条索道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高山交通网络,从小海陀山山脚下的延庆冬奥村到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出发区仅需30分钟。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将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相连,打造出“两地三区1小时交通圈”。赛后,这些交通网络都将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为广大市民的出行带来便利,也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赛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除了为我国运动员提供训练和承接各类国际赛事外,将利用赛道中比较平缓的一段作为大众体验道,在专业运动员的带领下体验一把速度与激情。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将把回村雪道改造成大众雪道供滑雪爱好者使用,改造完后将是我国最长的一条大众雪道。延庆冬奥村未来将作为旅游度假酒店,为游客提供居住和就餐服务。

  延庆赛区不仅拥有国际一流的场馆,还将成为一座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戏雪的旅游胜地。

+1
【纠错】 责任编辑: 许艺林
北京要闻
  • 【对话冬奥建设者】刘利锋:“步步精心”打造延庆赛区一流场馆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即将迎来100天倒计时,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的建设情况备受关注。其中,延庆赛区建设难度最大,也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赛区”。日前,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接受新华网专访,讲述延庆赛区的建设者们如何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精彩故事,回忆“步步精心”的建设历程。
  • 【对话冬奥建设者】黄晖:新技术、新理念成就北京冬奥会绿色、低碳、节俭的鲜明底色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北京冬奥场馆规划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日前,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接受新华网专访,介绍北京赛区冬奥场馆建设的创新理念和“北京方案”,讲述作为一名“双奥建设者”的使命心声。
  • “水冰转换”后的“冰立方”处处都是高科技
    “水冰转换”后的完美冰面、能显示冰壶运行轨迹的大屏幕、“巡逻”全场的防疫机器人……在相约北京·昆泰2021年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的首个比赛日,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场馆内无论“面子”还是“里子”,处处都是抓人眼球的高科技。
  • 创新作业模式 冬奥场馆周边垃圾“闭环”清运
    朝阳环卫中心二清场副场长刘晓勇告诉记者,针对冬奥会测试赛期间环境保障任务,该场创新作业模式,采取专人、专车、专运、桶车对接、专口倾倒的“四专一对接”闭环垃圾清运倾倒工作法,以及专人专路段、定岗定职责、人机联动的“两专两定一联动”干路保洁模式,全力做好冬奥专项点位周边环境保障工作。
  • 北京10月23日新增4例京外关联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中非青年大联欢走进北京延庆
中非青年大联欢走进北京延庆
北京新增一处疫情中风险地区
北京新增一处疫情中风险地区
男子1500米四分之一决赛赛况
男子1500米四分之一决赛赛况
男子500米赛况
男子500米赛况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6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