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冬奥建设者】黄晖:新技术、新理念成就北京冬奥会绿色、低碳、节俭的鲜明底色
2021-10-25 08:38:5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刘品彤 张骁)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北京冬奥场馆规划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日前,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接受新华网专访,介绍北京赛区冬奥场馆建设的创新理念和“北京方案”,讲述作为一名“双奥建设者”的使命心声。

  新华网: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中,您主要负责哪些工作?作为参与两次奥运建设的“双奥建设者”,能否分享下这种特别的经历?

  黄晖:在此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承担北京赛区场馆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北京赛区承担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有冰上项目的比赛任务。按照我们的建设进度计划,由我们负责的场馆共22个,其中包括国家速滑馆、首钢滑雪大跳台2个新建竞赛场馆,以及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等4个改造场馆,还有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北京冬奥村等主要非竞赛场馆。

  正如你所说,我是一名“双奥建设者”,北京也是一座“双奥之城”。我有几处特别深的感受:一是作为冬奥建设的参与者,感到使命光荣;二是在工作中接触到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他们专业的工作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深深影响了我;三是在场馆建设中,接触到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通过工程建设的协调,学习到很多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十几年后再次走进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这些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遇到当年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看到此情此景,眼前仿佛又浮现出2008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在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只有100多天的时间了,各项工作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和大家一起,期待着一届精彩、卓越、非凡的冬奥盛会成功举办。

  新华网:历经十几年,技术的发展和飞跃给这一届冬奥会的场馆建设带来了什么?

  黄晖:通过参加两次奥运建设,感受到我们在施工领域上有巨大的腾飞。十几年前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建设,我们还是第一次接触到绿色施工、无障碍设施、钢结构、膜结构这些新鲜的名词,只能摸索着干。现在,随着技术的演进发展,我们的建造技术日臻完善。例如在建设过程中学习到国际最先进的制冰场地标准,在项目建设之初推进BIM技术的应用。以国家速滑馆为例,大到8500吨的钢结构,小到3360块形状各异、曲度各异的玻璃幕墙单元,全部实现了工厂化预制,按照时间节点现场严丝合缝拼装,安装误差控制在了毫米量级,这是我们在施工技术上的很大提高。

  我们始终认为,精彩的奥运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体育盛会,深层次的是会让我们在理念上升华、在技术上腾飞。如何让北京体现出新时代、新理念、新风采、新发展,如何让冬奥会为北京这座城市留下一大笔宝贵的可传承、可利用、可持续的优质资产是我们这届奥运建设者的使命。

  新华网:这届冬奥会的场馆建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黄晖:最大的特点体现在我们践行“节俭办奥”的理念,既注重场馆的使用功能,又着眼于赛后利用,同时还考量到对城市建设带来的提升。基于此,我们的奥运场馆建设可以用“五用”来进行概括总结。

  第一是新建“有用”的竞赛场馆。所有的新建场馆都是填补国内过去空白的项目,像北京城区的首钢滑雪大跳台,这些场馆之前都没有,运动员训练都需要去国外租借场地。通过这些场馆的建设,运动员终于能够在国内享受到优良的基础服务。

  第二是充分“使用”2008夏季奥运会场馆,对既有场馆进行赋能提升。我们使用了7个夏季奥运会的场馆进行改造,使其在原来夏奥场馆的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冬季运动项目功能,具备了冬季和夏季运动项目转换的能力,例如“水立方”可变身为“冰立方”等,通过改造让这些老场馆焕发青春。

  第三是积极“借用”城市现有公共设施。“借用”场馆,赛时服务冬奥,赛后继续服务城市民生和发展是北京“节俭办奥”的另一创新。北京冬奥村赛时将接待约2000名来宾,赛后将作为北京人才公租房服务于城市发展。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同样“借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赛时将为全世界注册媒体服务,赛后将回归原有的会展功能,成为“借用”场馆的完美典范。

  第四是“善用”老旧厂房进行改造。对老旧厂房进行改造,是“节俭办奥”的又一生动实践。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片区,就是充分利用首钢原有老厂房和工业构筑物进行修缮与改造。在满足冬奥会比赛、转播、观众服务等多项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工业遗产和冬奥会赛场的有效转化和完美结合。首钢滑雪大跳台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城市老工业遗址文化与奥运文化完美融合的代表性景观。

  再例如,北京冬奥村运行区赛时是后勤服务保障区,承担各代表团注册、安检、礼宾、媒体接待的功能。这一片区域,是由原北京第四清洁车辆厂厂房15栋既有建筑进行翻新、改造而成,尽可能地保留原老旧厂房既有建筑,仅用了不到6个月就完工交付,不仅节省了投资,还缩短了工期。

  第五是做好赛后“利用”工作。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北京冬奥会在前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在规划设计阶段就着眼于赛后利用,每个场馆都有自己的一张赛后利用的蓝图,不仅仅围绕赛时建设,还考虑了地区的发展及群众长期的需求。比如,“水立方”经过改造后,春夏秋三个季节还是“水立方”,用于水上运动;冬季则变身为“冰立方”,用于开展冰上运动。这是我们的一个创新,也为全世界诠释了一个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北京方案”。

  新华网:在这次场馆建设中还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绿色冬奥”新技术、新理念?

  黄晖:2008年奥运会,我们率先接触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次2022年冬奥会,我们主动践行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在冬奥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地采用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可回收再利用,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

  除了制冷方面,我们还采用了许多新的建造技术。比如,国家速滑馆采用世界体育馆建筑跨度最大的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与传统屋面完全不同,这个长198米,宽124米的巨大屋面就像一个网球拍一样,形成了独特的轻、薄、软的屋顶,重量仅为传统屋顶的四分之一,大幅降低场馆用材量和建设复杂程度,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量。

  此外,我们在场馆建设过程中,还采用了大量的绿色建造技术。今年6月,北京冬奥会11个场馆取得了绿色建筑认证。北京所有新建冬奥会场馆都达到最高等级的绿色三星标准,改造场馆通过改造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新华网:以国家速滑馆为例,冬奥赛事结束后,场馆会有怎样丰富的利用方式?

  黄晖:国家速滑馆将作为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场地,拥有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设计。我们不仅为400米速度滑冰跑道制冰服务比赛,比赛过后还可以在场地中心区域分块、分标准制冰,使其具备开展多种冰上项目运动的条件。这样,赛后老百姓进入国家速滑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进入到不同的区域,也使得场馆的经营更加丰富。

  新华网:随着冬奥筹办进入冲刺阶段,目前场馆建设方面还有哪些收尾工作?

  黄晖:比赛场馆的建设可以说告一段落了,但是后续还有一些工作需要持续完善,包括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这是我们当前的主要工作。临时设施包括安检大棚、冬奥工作人员使用的棚房以及围栏隔离栏等,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把这些临时设施建设完成,让冬奥场馆真正具备赛事使用的功能。

+1
【纠错】 责任编辑: 许艺林
北京要闻
中非青年大联欢走进北京延庆
中非青年大联欢走进北京延庆
北京新增一处疫情中风险地区
北京新增一处疫情中风险地区
男子1500米四分之一决赛赛况
男子1500米四分之一决赛赛况
男子500米赛况
男子500米赛况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96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