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新农村:古栗树的新生机
2022-09-30 08:17:29 来源: 新华网
图集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记者裴剑容、张拓、李德欣)长城脚下的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明清板栗园内,一棵棵栗树在阳光的“召唤”下,撑开枝条上带刺的板栗球果,露出饱满的褐色果实。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明清板栗园内的板栗树(9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田晨旭 摄

  树下,农民三五成群,不多会儿就能捡拾满满一大袋栗子。林边凉亭中,一场助农直播正在紧张筹备,即食栗仁、板栗甜点等一字排开,展示着秋天的丰收成果。

  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李思鹏是名“95后”,网名“栗子队长”,他正和工作人员商量在线直播流程。

  “这片林子已经有五六百年历史,我从小就在这一带捡栗子。”李思鹏说。

  作为“中国板栗之乡”,怀柔板栗种植历史悠久。渤海镇林业站站长杨兴财介绍,从明代开始,这一带开始大规模种植板栗,因营养丰富、耐储存、方便携带,长城守军将其作为干粮。

  巍巍长城守卫一方安宁,也留给百姓独特的自然馈赠。这里的海拔、日照、土壤等条件得天独厚,适合优质板栗生长。长久以来,板栗都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栗农往板栗筛选机内倒入收获的板栗(9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田晨旭 摄

  “我们这儿的农民都对板栗有感情。”李思鹏的父亲、老栗树聚源德合作社理事长李永军回忆道,“计划经济年代,各家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都是板栗换来的。改革开放后,怀柔板栗价格走高,好多人富了,两年能盖一处房。”

  然而,随着市场变化,怀柔板栗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一方面全国板栗种植面积扩大,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本地板栗种植粗放,销售渠道单一,越来越“卖不上价”。

  当地村民王艳丽告诉记者,种栗子是一个“苦活儿”:春天要分叉剪枝,自己忙不过来还要雇人;秋收时每天在地上捡,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我家每年卖四五千斤栗子,刨去雇人成本,也就能挣1万元,赶上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还不如上班挣得多,孩子们都不愿受这个苦。”

  如何既能留住乡愁,又能让农民得到实惠?怀柔区相继推出种植技术培训、板栗文化开发、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等措施,引导板栗产业逐步升级。

  李思鹏看到了其中的机遇。2017年,这个怀柔小伙返乡加入父亲创办的合作社,创立“老栗树”品牌。他希望用新的思维改变传统的板栗种植。

  “我们给栗树安装了传感器,建立智能种植系统,整片林区的湿度、温度、病虫害等可实时监控,什么时候该打药、施肥、浇水,都能自动分析。”李思鹏说。

  为保证质量,加入合作社的栗农要按照统一的标准种植和采摘,合作社为栗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改变农民的种植观念并不容易,想让大伙儿跟着自己干,必须让人家得到实惠。”李思鹏说。

  在合作社里,69岁的李宝玉和老伴开了1个小时电动三轮车来送栗子。他家在十多公里外的甘涧峪村,舍近求远的原因就是看重这里稳定的销售渠道。

  “这里的收购价格比外面的商贩高不少,今天外面的价格是每斤6.6元,这儿是7.5元,我今天拉来900多斤能多卖800多元。”李宝玉说。

  塑品牌、深加工、拓渠道,是近两年李思鹏主要的探索方向。即食栗仁、栗蓉、栗子糕点等产品相继开发出来,自有品牌销售的同时,也成为北京稻香村、21cake、鼎泰丰等多个品牌的供应商。

  李思鹏介绍,目前合作社深加工占比达到50%左右,带动年产值增至3000万元,年增速达30%。社员的数量从一开始的103户发展到现在的830户,4年来带动栗农增收1000余万元。

  “老栗树”逐渐打响名头,也吸引不少青年回乡就业。李思鹏的新团队大部分是“90后”,全是本地的“新农人”。

  在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明清板栗园内,工作人员直播介绍板栗产品(9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田晨旭 摄

  线上旗舰店、社区团购、直播、短视频……28岁的李雨晨2020年加入“老栗树”。他说:“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必须有全新的营销思维和手段。”

  “没想到从小吃到大的栗子能成为自己的职业。”1999年出生的徐志伟说,他原本要去离家七八十公里的公司上班,现在工作就在家门口,收入也不低,每天都能陪伴家里老人。

  “栗花可以驱蚊,栗蓬可当肥料……”李思鹏对前来参观的客户介绍,“老一辈心中,板栗是心里永远放不下的营生。我们还将依靠板栗生活,只是以新的方式。”

  “老栗树”的故事是怀柔板栗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眼下,渤海镇不少民宿都推出了板栗宴,板栗烧肉、栗子面窝头等特色美食备受青睐;青年设计师深挖栗蓬和栗壳染色的价值,开办植物染色艺术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实现传统种植业和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全镇现有栗树约260万株,涉及5000多家农户,这些年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用技术和渠道优势提高栗农收入,形成良性发展趋势。”杨兴财说。

  明清板栗园内,“年龄”最长的一棵古栗树已经904岁,布满沟壑的树干道出它的岁月沧桑。抬头仰望,它依旧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向人们展示着未曾改变的勃勃生机。(参与采写:田晨旭、李春宇)

+1
【纠错】 责任编辑: 毕尚宏
北京要闻
  • 各大博物馆上新50项展览活动 为观众送上文化盛宴
    到首都博物馆里追寻北京老城记忆,去恭王府博物馆里品味中华民族服饰之美,故宫博物院和国博联手亮出约400件压箱宝……国庆节期间,各大博物馆将开展50项展览和活动,为观众送上文化盛宴。中国园林博物馆将依托馆内秋日园林景观和固定展陈,结合重阳节节日文化内涵,开展重阳节习俗科普互动体验活动。
  • 北京市2022年下半年小客车指标申报10月8日截止
    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2022年下半年小客车指标申报期将于10月8日截止,需要申请配置指标的单位、家庭和个人,以及填报京牌小客车变更或转移登记申请的申请人,须于10月8日24时前在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小客车配置指标填报工作。
  • 方便市民亲水赏景 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启动提升
    一期工程初步解决了西南二环水系滨河步道不通畅或通行困难的问题,基本实现了从颐和园南门到东便门“一走到底”。此次改造提升还将在28.5公里步道沿线增设亲水垂钓平台约2800平方米,增设坐凳、垃圾桶、智慧灯杆等便民服务设施约700套。
  • 国庆73周年音乐会上演 音乐家奏响对祖国无限深情
    走进音乐厅,舞台周围鲜花环绕,节庆气氛热烈欢腾。色彩鲜明的中国民族音乐也成为音乐会的一大亮点,《节日序曲》以及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等曲目中,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张力十足,高潮迭起。
  • 北京“两区”建设已落地近70项突破性引领性政策
    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介绍,两年来,“两区”制度创新谋划更进一步,保障机制更进一步,落地成效也更进一步。在“两区”建设带动下,北京各区域也结合各自优势紧抓政策和制度先行先试,落地了一批标志性项目。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国博开幕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国博开幕
全民健身——北京:工作之余 乐享飞盘
全民健身——北京:工作之余 乐享飞盘
北京市花样滑冰和队列滑联赛标准赛启迪站赛况
北京市花样滑冰和队列滑联赛标准赛启迪站赛况
北京先农坛举办秋收农耕体验活动
北京先农坛举办秋收农耕体验活动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4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