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美后肆时”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读书。记者 方非摄
市民文化中心成为网红打卡地、新建剧场为观众带来更多大戏好戏、文化产业园区成为社区“文化会客厅”……近年来,北京不断推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带动文化供给稳步提质增效,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这也将成为下周举办的北京文化论坛上,一个夺目的亮点。
市民文化中心里“美好永不间断”
下午两点半,东城区景山街道黄化门社区居民杨秀云和模特队的姐妹们来到“美后肆时”,开始一板一眼地练习模特步。现代化的排练厅、专业老师的指导,让这群平均年龄60多岁的阿姨们又找回了青春的活力。“社区能有这么一个优越的场地让我们锻炼、提高修养,心情特别好。”杨秀云说,每周来“美后肆时”,已经成为她退休生活里最快乐的时光。
“美后肆时”位于美术馆后街40号,寓意“四季更新,四时更迭,美好永不间断”。作为地铁8号线工程腾退后新建的地标性公共文化场馆,这里总建筑面积5411平方米。美作馆、美书馆、美衣馆……大大小小的21个文化活动空间,可以为市民提供阅读、歌舞、戏剧、国学、艺术、文创、园艺、美食、健身等主题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特色文化体验。项目经理潘丽介绍,自2020年9月22日开放以来,“美后肆时”累计进馆近36.5万人次,开展公益类群众文化活动2700余场,直接参与28.1万人次,已经成为北京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2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9个,备案博物馆204个,备案营业性演出场所197个。市、区、街乡、社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达到6937个、图书馆室6135个、室外文化广场5616个,基本建成“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北京为公共文化服务插上飞翔的双翼。建成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点424个,市民通过登录市、区两级数字图书馆,可阅读691.5万册电子书、1500种期刊、300余种报纸和1460.3万篇学术论文。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好戏在上演
从“美后肆时”向南步行一公里,便来到了去年9月全新落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这里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内设两座专业话剧剧场,分别为700座的曹禺剧场和200余座的人艺小剧场。剧场观众席墙面提取北京胡同元素,打造出“灰砖”与“木材”错落的设计风格,凸显“京味”特征,也构成了最适合话剧演出的建筑声场。
走进戏剧中心,一座长60米、高12米,由3.2万块玻璃砖砌成的L形玻璃幕墙,带给观众星光璀璨的感觉。话剧《关系》的巨幅海报前,不少观众驻足拍照。这段时间,这部由万方编剧、任鸣导演,丁志诚、梁丹妮主演的话剧正在人艺小剧场上演。而在曹禺剧场,李幼斌、史兰芽主演的《老式喜剧》正在进行合成排练,将于本周六与观众见面。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落成运营一年来,先后上演了《日出》《雷雨》《原野》《榆树下的欲望》《关系》等剧目,演出场次超过100场,迎接观众4万余人次,今年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的很多重要活动也是在这里举办,观众对于新剧场的观剧体验都打出高分。”北京人艺副院长霍志静介绍,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投入使用后,与北京人艺已有的首都剧场、人艺实验剧场、菊隐剧场等共同构成错落有致的剧场矩阵。“下一步,首都剧场将进一步强化经典剧场定位,继续为观众奉献具有京味特色的经典剧目,曹禺剧场则着重戏剧创新探索实践,主要上演人艺新创、新排剧目,以及邀请国内外高水平戏剧作品展演。菊隐剧场侧重开展戏剧公益活动,人艺实验剧场和人艺小剧场将承载更多戏剧孵化、戏剧人才培养功能。”
北京人艺的剧场建设和好戏连台,是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推出话剧《香山之夜》、舞剧《天路》《五星出东方》、京剧《李大钊》、评剧《母亲》、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音乐剧《在远方》等一批精品力作。同时,“一团一场”的剧场建设加快推进。其中,吉祥大戏院已于202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北京国际儿童艺术中心落户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项目力争今年底前竣工;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维修改造、北京交响乐团落户台湖演艺小镇、北京歌舞剧院原址重建、中国杂技艺术中心、京南艺术中心等项目都在稳步推进当中。今年四季度,北京还将举办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组织中央、市属及部分省区市的30余台剧目进行展演,进一步叫响“大戏看北京”品牌。
文化产业园区成为社区“文化会客厅”
除了“美后肆时”、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这样的专业文化设施,在北京,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园区也开始敞开大门,成为周边社区居民的“文化会客厅”。
位于朝阳区的E9区创新工场,前身为北京双桥乳品厂老厂区,工业遗迹与科技创新在这里交相辉映。走进颇具科技感的“7号空间站”,一个集书店、剧场、美术馆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顿时让人有了时空穿越之感。开阔的厂房可以举办小型演出、乳品厂的生产线被改造成了创意咖啡吧、巨大的“卧式奶仓”变身炫酷的阅读区……这样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不仅吸引着周边居民到访,也让不少市民游客特意前来打卡。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园区的最大亮点。走进鲸世科技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演示他们为数字博物馆打造的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在这块电子屏上,观众可以亲身体验文物修复的全过程,让青少年更乐于接受传统文化。”据介绍,E9区创新工场现有入园企业105家,文化科技类企业占比超过88%,业态涉及元宇宙、软件开发、5G数控及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科技和新媒体内容传播等,被评为2020年度北京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
近年来,围绕“文化+科技”出台专项政策,北京持续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5G、大数据、AR、VR等新技术在文化的应用,不断打造文化新产品、新体验,科技正在为文化产业迭代装上“加速器”。今年1—5月,全市“文化+科技”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68.1亿元,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1.6%。
与此同时,各具特色的文化沙龙、文创市集、演艺活动、文艺展览、读书会也遍布各个园区,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2021年,仅798艺术区就举办文化活动2300余场。青年艺术节、戏剧嘉年华、VR影展等活动,也将于近期在隆福寺、751、郎园等文化产业园区精彩呈现。(记者 李俐)
(原标题:持续推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 高品质文化供给让城市更温润)
-
北京文化论坛创意短片|历史和现代交织融合铸就中华文明“金名片”
-
清华大学刘丰寄语青年:既要认清国际形势又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丰,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东亚地区安全和中国对外关系,出版专著《制衡的逻辑》,编著《联盟政治:理论与实践》《美国军事干涉与国际秩序》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
三大展联手献出一场艺术盛宴 让观众一饱眼福
仲夏时节,位于“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的嘉德艺术中心迎来三大重磅展览,让观众一饱眼福。“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开幕式现场。此次展览为迄今内地最大规模的慕夏作品展,以近300件展品梳理阿尔丰斯·慕夏的绘画作品演绎线条的魔术。
-
北京市怀柔区宝山寺村稻田画激活乡村旅游潜力
怀柔宝山镇宝山寺村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在130亩的稻田上用6种颜色的旱稻绘制出华表上的云纹和“乡村振兴”字样。五彩稻田画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游客休闲观光,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本报特约摄影 卜向东
-
36个北京新品牌发布 京范儿新消费品牌遍地开花
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大背景下,北京涌现出一批新消费品牌。国潮新消费品牌成长计划同步启动,将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新消费品牌活力榜、访谈栏目《老字号对话新品牌》、国潮新消费品牌设计大赛等,为新消费品牌成长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