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运动员,乒乓球选手马龙在东京奥运会上收获单打和团体两枚金牌。新华社发
东京奥运会上,北京运动员斩获4金5银4铜,13枚奖牌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奖牌数的约15%,4枚金牌在代表团的38金中占比约11%。陕西全运会上,北京代表团夺得了21金14银15铜,其中,出征东京奥运会的北京运动员贡献了12枚,占到了北京运动员全运会金牌数的近六成。这一方面说明,北京输送到中国奥运代表团中的运动员,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的竞技场上都具有绝对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精英”之外的北京竞技体育,尤其是后备力量需要提升竞争力。
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共有18名北京籍运动员参加了15个项目的比赛。他们收获的4金5银4铜分别是乒乓球项目马龙获得的2金,跳水项目曹缘获得的1金1银和张家齐获得的1金,体操项目肖若腾得到的1银2铜和唐茜靖获得的1银,羽毛球项目刘雨辰得到的1银,花样游泳项目冯雨的1银,空手道项目龚莉的1铜以及赛艇项目苗甜的1铜。
东京奥运会中国奥运代表团共有运动员431人,18名北京运动员仅占代表团总人数的约4%。人数占比约4%的北京运动员,对代表团奖牌数贡献占比约15%,金牌数贡献占比约11%,这是相当高效的表现。
这得益于北京运动员在中国夏奥六大优势项目乒乓、跳水、体操(含蹦床)、羽毛球、举重和射击项目上的出色表现。中国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的这六大优势项目上,一共获得了28枚金牌、55枚奖牌,北京运动员对应的成绩是4金4银2铜,金牌占比约14%,奖牌占比约18%。通俗一点说,就是北京运动员在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六大优势项目上,贡献了七分之一的金牌和近五分之一的奖牌。
然而,4金4银2铜共10枚奖牌也占北京运动员所获东京奥运会全部13枚奖牌的约77%。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六大优势项目外,还获得了33枚奖牌,包含10枚金牌。北京运动员在这些项目上没能获得金牌,仅收获了1银2铜。东京奥运会设置了339枚金牌,除掉中国奥运代表团获得的38枚金牌外,还有301枚金牌。也就是说,从中国运动员的角度出发,至少还有301个奥运项目的冠军可供他们去参与竞争。
在陕西全运会上,北京代表团取得了21枚金牌,其中没能入选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北京运动员只获得了9枚金牌,在总数410枚的全运会金牌里,占比仅2%。这说明在国内竞技体育竞争的层面上,北京除输送至中国奥运代表团的精英运动员外,在绝大多数项目上缺乏竞争力。
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竞技体育在基础体能大项的竞争力缺失。陕西全运会田径、游泳(含公开水域游泳)、赛艇、皮划艇(含激流)等体能大项共设置了125枚金牌,在全部410枚金牌中占比30.49%,但北京代表团在这125金中仅获得了3金。
比金牌数少更令人担心的是,在这些基础体能项目上,拥有进入决赛实力的北京运动员少之又少。除了基础体能大项外,备受关注的还有三大球。在陕西全运会上,虽然凭借各输送一名队员入选奥运联合队,北京收获了一枚女篮金牌和一枚女足金牌,且在男排U20组获得了季军,但在除此之外的足篮排比赛(含沙排和三人篮球)中,再无奖牌入账,北京女排甚至都没能获得参加全运会决赛阶段的资格。
不过在冬奥集体球类项目冰球上,北京男队和北京女队2021年双双夺得了全国锦标赛冠军。其中男子为蝉联,女子为首夺突破。两个成绩确实令人鼓舞,但“引人为己用”带来的更多是引领和旗帜的作用,北京冰球真正的未来,其实应该在去年打了1224场、有25个俱乐部近3600名小球员参加的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中。这或许对北京的竞技体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用精英选手完成奥运全运任务,但在夯实基础段,则要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尽可能扩大竞技体育的选材面。
-
别把“暖心事”拖成“窝心事”
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0号院的居民,最近遇到了烦心事:2个月前,这里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掉了自留井。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为了解决小区的供水难题,也在居中协调,希望尽快解决民生痛点。
-
新设企业创近5年同期新高 北京经济“效”字新内涵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成立了北京市首个行政审批局,在重构行政审批新模式上北京进行了又一次的新尝试。近年来,北京的制度供给效率、制度创新效率、政府审批效率、政务服务效率的不断提升,让政府行政效能持续释放,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
北京顺义区推进“提升”项目 让群众感受实在便利
截至目前,顺义区已完成北务镇、李桥镇、高丽营镇、木林镇、赵全营镇、北小营镇、空港街道等47个“提升”项目的立项审批,共涉及73个村(社区),提升改造109.67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
-
滑冰、滑雪、旱地冰球……体育课上的“冰雪”项目
目前,延庆区在全面普及滑冰、滑雪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在推广旱地冰球、旱地冰壶等多样化的“冰雪”项目,努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冬季项目、参与冰雪运动。
-
四剧场同开演 国家大剧院线上线下共庆建院14周年
《永不落幕的舞台——国家大剧院艺术成果展》通过全面改造和技术升级,展现了建院14年来在各方面取得的成果。2022年,剧院将运用线上线下双轨运营的演出新模式,继续做好各类主题艺术节板块演出及系列普及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