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炉前到热风炉,从学徒到技师,1983年参加工作的李洪亮,风雨38载,与高炉相守,传承发扬着首钢精神。
“60后”李洪亮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能吃苦讲奉献,能攻坚敢拼搏。回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言语中透露出自豪,虽然炉前岗位工作异常艰苦,但大家都帮着干、抢着干,干得少、干得慢被看成是很“丢份儿”的事,谁也不甘落后于人。清理铁渣是当时最辛苦的一项工作,在他的记忆里每班都有清不完的铁渣,如果不及时把铁渣清理干净将影响出铁。当时炉前工艺设施还很落后,几乎全靠人工清渣运渣,李洪亮从不嫌活儿多活儿苦,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清渣最快、徒手搬运渣堆最多,成为清渣队里的佼佼者。
在炉前工作了6年,因为工作需要,李洪亮被调到热风炉岗位工作。从炉前到热风炉,李洪亮凭借好学钻研,在热风炉再次书写岗位的精彩。
热风炉面积大、设备多,区域内风、水、电、气管网交错,涉及到煤气等危险作业。在这样复杂的工作环境当中,李洪亮坚守“勤”“研”二字,在最短时间内摸清现场环境,掌握操作诀窍。90年代的高炉热风炉还是靠人工调节空燃比,在师傅们的口传身授中,李洪亮学会了“精调节、巧燃烧、热风温度步步高”的操作诀窍。在没有精确数据化和操作标准化的当时,李洪亮凭着一双眼、一副耳、一双手在一次次的调整中参悟微变带来的聚变,硬是练成了热风炉操作的一把好手。
2009年,李洪亮从北京支援迁钢三高炉建设。处于工程收尾阶段的三高炉正是投产前设备调试、各系统磨合运行的关键时期。那年的冬天异常寒冷,罕见的降雪给工程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顺利投产,李洪亮作为班长,一入冬就带领着刚组建的班组职工们在加热炉旁忙忙碌碌。寒冷的冬日,水管漏水,李洪亮顾不了冰水刺骨,撸起袖子领着大家处理漏点。棉袄袖子被水浸湿了,眨眼间就挂了冰碴儿,冻成了“冰袖”,吸裹着胳膊仅有的温度,没有人在意棉袄还能不能穿、能不能御寒,热火朝天的干劲儿让大家忘记寒冷冰冻,火热的干事激情成为创业者最朴实无华的心声。
正是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李洪亮被聘为热风技师,他也把眼界从三高炉扩大到了三座高炉,将推进三座高炉热风炉效率提升作为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李洪亮组织了3号高炉热风炉换热器改造工程,由热管式换热器改造为板式换热器,煤气预热温度由50℃提高到180℃,日节省煤气约25万立方米,达到了很好的改造效果。李洪亮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热风炉“小循环”操作法,为保持风温,热风炉在高炉停炉后继续烧火保持住风温。烟气走内部循环,可以在高炉开炉时快速提供风温,送风两小时后炉温能够达到800度。在“小循环”的操作指导下,实现了高炉的节能,延长了设备的寿命。
32年与热风炉为伴,李洪亮熟悉热风炉的每一个运行原理,每一处设备角落,也成为了行业中的行家。即将退休的他把多年来累积的热风炉操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一代热风炉的“守护者”,“桃李满高炉”、人人都是能手、人人都堪当重任是李洪亮的心愿,也是他在退休前为高炉、为企业作出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