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记者熊琳 侠克)“当疾病和意外发生时,康复医学科的医生们要做的是让患者尽可能恢复或接近恢复健康状态,让生命更有尊严。”在谈及如何理解康复医学的意义时,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一科主任刘丽旭这样说。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10月,是直属于中国残联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主要承担我国康复医疗、康复研究、人才培养、社区指导、国际交流等多领域康复工作。国际残疾人日前夕,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医学专家。伴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康复医学在恢复人体功能医学实践中正逐步拓展研究范围、发现更多医学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多康复希望。
一次连线:16岁青海姑娘期待生活“重启”
2022年10月10日下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截肢康复门诊的医生们开展了一次远程会诊。通过网络和投影设备,假肢矫形中心主任刘劲松、副主任王林、骨科专家田罡、医生顾蕊与青海医生共同会诊了一位16岁小腿截肢的女孩。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假肢矫形中心作为业内具有影响力的科室,近年来年诊疗患者在100例左右,患者来自全国各地。通过多年的一线实践和发展,包括重大肢体残疾和微小肢体残疾病患在内,医院都有过研究和一线诊疗实践,诊疗技术和水平在发展中日趋成熟。
“会诊的时候,面对这么多的医生,我有点害羞。”来自青海的16岁小姑娘在电话那头依然羞涩。一年前,女孩因为从高处不慎跌落造成小腿受伤,不得不进行截肢治疗。出院后,小姑娘一直在家休养。“听说可以通过假肢重新站立起来,心情也好了很多。”
“遭遇不幸很令人难过,但当患者可以进行假肢矫形治疗时,意味着重新获得行走能力,开始新生活。所以,患者对我们抱有很大期待。”负责这次会诊工作的刘劲松说。
从“暂停”到“重启”凝结着很多人的努力。会诊中,刘劲松和同事们详细研究了小姑娘的多项检查指标和受伤部位影像资料,逐一了解患者的身体和残肢情况,以及康复预期和现实困难。他们和青海的医生一起,共同讨论制定了假肢康复方案和康复治疗计划。
刘劲松告诉记者,由于患者未成年,医生要考虑身体成长情况适配假肢,比如和小姑娘残肢接触的假肢接受腔一般一年左右更新一次,18岁成人时再配置长期使用假肢。“假肢的接受腔以及整体组装对线、调整、适配方案也要根据患者需求和实际情况个性定制,争取最好适配效果。”
“我和家人都很期待假肢的到来。重新站起来以后,我就可以重新回到学校,也能和家人一起放牦牛了。”小姑娘说。
观念转变:康复理念与现代医学实践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康复医学正成为贯穿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提升诊疗效果的同时,也带给患者更多人文关怀,促进了医学的综合发展。”刘丽旭说。
刘丽旭介绍,作为中心规模较大的科室之一,神经康复科共有200余张床位,2020年前,年出院患者约2000多人。随着我国卒中发病率的增加以及脑外伤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康复需求的增加,神经康复科室的病床一床难求。大量病例的一线救治,也让刘丽旭和医生同事们对学科发展有了新的认知和思考。
“首先康复理念在诊疗中越来越重要。”刘丽旭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许多医院和患者在临床诊疗环节就重视发病早期和术后早期的床旁康复,这对于患者的康复预后很重要。比如卒中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早期可以开展简单的肢体被动活动和辅助运动,也可以利用康复机器人等新技术促进康复效果。针对患者的未来生活,在诊疗方法、居家环境改造、职业康复等方面有更为细致的考虑。
“一线诊疗的实践也在丰富和改变现有的医学认知。”刘丽旭告诉记者,比如神经康复研究方面,可以通过功能核磁成像技术和相应的诊疗手法结合,看到不同康复诊疗手段对脑区形成不同影响,甚至可能会激起受损脑区的部分活跃和功能重组。“比如中风后失语患者,经过适当康复诊疗进而恢复一定功能的成功案例还是比较多的。”
此外,专家介绍,神经康复学科作为神经病学和康复医学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正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不断交叉融合,在诊疗方法、学科统筹、康复器具等方面融合更多积极因素和力量,为患者带来更多康复希望。
“做康复学科医生很有成就感,很多病人反馈在接受诊疗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神经康复学科的发展、患者的正向回馈,对医生而言是非常大的鼓励。”刘丽旭说。
发展思考:我国康复医学如何规范发展
“近十年来,我们深刻感觉到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康复理念的普及推广。”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何进一步推进行业发展、促进学科融合、普及诊疗技术、促进科技研发,也是康复医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残障人士群体,许多部门和省市都有支持残疾人康复的积极政策,如果能将各方力量和投入精细化整合,相信一定可以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部分受访医生表示。
此外,还有受访医生认为,希望医保部门对康复学科予以一定倾斜。“比如在住院时间上,一些恢复比较慢的疾病可能需要比一般住院时间更长一些的时间,这样对患者而言既能做到不前功尽弃,也能切实发挥诊疗效果。”
“康复医学的诊疗过程也是根据患者需求,不断完善研发康复器具、产品的过程。”刘丽旭表示:“即使有时候患者的功能难以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但是通过辅助器具,患者能够实现能力的改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患者通过康复减轻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
饭香暖寒冬
近日,叠加复杂变化的新冠疫情,一场今冬以来最强的寒潮天气不期而至。
-
“为残疾人提供更优质温暖的诊疗服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医学科诊疗实践观察
神经康复学科的发展、患者的正向回馈,对医生而言是非常大的鼓励。
-
《读懂新发展阶段》出版
(请发北京频道)《读懂新发展阶段》出版 新华网北京12月3日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所著的《读懂新发展阶段》一书,近日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
科创板做市标的扩容至60只 未来有望覆盖更多上市公司
(小标题)首批标的流动性提升 自10月31日正式上线以来,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已平稳运行“满月”。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我国秋粮收购累计超7000万吨
截至11月3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7035万吨,同比增加537万吨,收购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