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研发机构在京落地 世界级成果在这里密集诞生
2022-04-19 08:30:18 来源: 北京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内,研究员正在进行科研工作。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在2021年中关村论坛上,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突破500微秒大关,标志着我国在超导量子芯片研究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今年,量子直接通信距离世界纪录也在该院刷新。

  近年来,聚焦量子科技、脑科学、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研究的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在北京密集落地。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打破传统约束,为科学家培植了科研沃土,短短数年间,在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一批世界级成果惊艳世界。

  打破“三堵墙”

  2017年底,任职于南京大学的副教授于海峰收到了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的邀请,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一家筹备中的新型研发机构,主攻超导量子计算研究。

  “量子计算是一项颠覆性技术,一旦研制成功,很可能引发一场科技革命。”从事量子领域研究近二十年,于海峰很清楚这项技术在国家发展中所处的战略性地位。

  当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都持续发力量子研究,北京在这一领域具备突出优势,部分技术路线已在国际上取得领先。但由于科研力量分散,资源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

  2017年12月24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揭牌成立。作为北京首批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量子院迈出了先行先试的第一步,目标便是打破横亘在量子领域发展道路上的,存在于单位之间、学科之间、科研与产业之间的“三堵墙”。

  这是一步关键的“先手棋”。

  与薛其坤院士深入交流后,于海峰便着手筹建科研团队。有别于传统的科研事业单位,量子院不定机构规格、不核定人员编制,这意味着在人才引进、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这也正是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运行体制“新”、财政支持政策“新”、绩效评价机制“新”、知识产权激励“新”、固定资产管理“新”。

  2018年底,量子院迎来了第一位全职科研人员。此后的短短3年里,量子院陆续引进了200余位全职科研人员。“我们的研究员来自世界各地,短时间、高质量的人才引进,正是得益于新型研发机构‘五新’机制带来的政策红利。”量子院院长助理张硕说。

  敢立“军令状”

  量子领域赛道竞争激烈,科研工作分秒必争。建院初期虽然人员、设备尚未到位,量子院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共建单位,在“双聘”科研人员的带领下,科研工作依然迅速起步。

  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着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任。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探索实行负面清单,在确定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范围内,各机构可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为科研经费使用“松绑”。

  超导量子计算领域是量子院科研攻关的重中之重。作为团队负责人,于海峰围绕建造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总目标,把科研进度逐层分解为1年期、2年期、5年期多个阶段,具体任务也不断细化,甚至每个攻关小组都立下了“军令状”。

  “其实这个目标更像是一面旗帜,为大家指明前进方向。”于海峰说,负责人对团队的人、财、物拥有充分的管理权,科研进度、技术路线也能自主选择,在科研探索之路上把每一步都走踏实。

  敢立“军令状”的背后,是一支专业“管家”团队提供的充足“后勤补给”。大到重要仪器设备的采购,小到一件耗材,量子院都安排专人根据市场情况和科研需求灵活调配,既实现了经费最优化利用,也让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做科研。

  张硕感慨道,量子院科研支持工作的开展,要以“天”为单位计算。量子院首席科学家袁之良从签订聘用合同到在岗投入科研,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所需科研设备论证、300平方米实验室改造、科研团队组建工作全部完成。在袁之良走下归国的飞机时,一切辅助工作都已准备停当。

  探索“无人区”

  走进于海峰团队的实验室,一批“90后”科研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别看他们年纪不大,但从读研究生起,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都从事了多年的研究,对领域内关键的技术难点都有深刻的理解,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于海峰说。量子院对团队的青年人才有着充分的信任,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只要在细分领域是专家能手,都有机会成为团队的一员。

  这正是量子院吸纳人才的标准。常凯在德国马普研究所结束博士后研究时不过32岁,没有任何知名头衔,但量子院发现了常凯的科研潜质,其所从事的量子材料基础研究也契合院内发展需求。这份真诚的邀请打动了常凯,他谢绝了多个国内外著名研究院、企业,选择加入量子院,去年已有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一个个“从零开始”组建的团队不断探索科学“无人区”,取得的科研成果接连震惊世界。

  量子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团队与陆建华团队合作发布世界首台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实现百公里量子直接通信距离,量子院兼聘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鲁巍制成世界首台工业级超短超强太瓦激光器及超强激光驱动桌面同步光源样机,于海峰团队攻关的单个超导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突破500微秒大关……

  近年来,北京已建成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及创新团队汇聚,“悟道2.0”“长安链”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密集产出。在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中,北京市“建立完善五新机制高标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典型经验,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供了“样板”。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下一步,在未来科技前沿领域将继续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并开展已有新型研发机构评估、提升,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部分前沿领域实现从“并跑”转向“领跑”,不断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走向新高度。

  “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于海峰说,每一项科研成果的突破也是新研究的起点,团队已经做好了未来五年的科研路线图、时间表,不断攀向下一个更高的山峰。(记者 刘苏雅)

  专家点评

  打造科技尖端引擎

  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

  科技强则国家强。以量子院为代表的北京新型研发机构,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致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以科技创新驱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助推科技强国建设的宝贵实践。

  作为引领源头创新、攻克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科技力量,北京新型研发机构面向北京战略需求,在十大高精尖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布局,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依托北京丰富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集聚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深化国内外科学家之间的创新合作,有效促进了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发展和创新资源的融通集聚,产出了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基于产业和应用目标导向开展源头科技研发,对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提高产业体系的源头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育等多元业务融通,通过知识、信息、人才的充分流动,促进产、学、研创新主体三螺旋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功能三螺旋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

  在运行体制、财政支持方式、绩效评价机制、人才支持政策等方面,北京市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配套支持政策,推动形成科研高地、人才高地、机制高地。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北科学者”贾品荣)

+1
【纠错】 责任编辑: 韩磊
北京要闻
掐丝作画 体验国潮
掐丝作画 体验国潮
全市黑鹳数量已近百只
全市黑鹳数量已近百只
朝阳区隔离幼儿收到了暖心小礼物
朝阳区隔离幼儿收到了暖心小礼物
北京:特色农田春收忙
北京:特色农田春收忙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5431112857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