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除了踏青、祭扫,古人们还有吃寒食的习俗。这就不得不提一个绵延两千多年的节日——寒食节。
古时候,冬至过后105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人们只能吃冷食,这一天就叫作“寒食节”,又称为“百五节”“禁烟节”。
一般都说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介子推绵山焚身”的民间传说,为了纪念介子推死难日,人们在这天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使得这个节日具备了怀念忠义之士的文化意蕴。
图为蜜麻花。受访者供图
时光荏苒,时至今日,寒食节已经渐渐融入清明节,人们也不会再在寒食节这一天只吃冷食。然而,千年前对祖先的追思与今人怀念故去亲朋的心情,却毫无差别。人们通过品味传统寒食小吃,追怀先贤、传承文化。
如今,颇具京味儿的“寒食十三绝”成为清明节前后市民抢手的节令食品。“十三”意指“十全十美”加“福、禄、寿”三星,是个内涵丰富的吉祥数。看似简单的寒食讲究也不少,适于冷餐、便于携带和不用佐料,凝聚了小吃制作师傅的功力。
“老字号”护国寺小吃的制作技艺是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从业20余年的护国寺小吃店面点师王延斌说:“以十三绝中的芝麻烧饼为例,从和面开始就有严格要求,每一个步骤都会影响最后成品的看相和口感。而相关制作技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领悟,才能掌握其中的制作精髓。”
图为芝麻烧饼。受访者供图
护国寺小吃起源店经理王新梅介绍,蜜麻花,老北京俗称“糖耳朵”,因其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寒食节前后有放风筝的习俗,风筝上还得插上竹笛,犹如“筝”鸣,吃糖耳朵还是为了图个“耳聪目明”的好口彩。姜丝排叉则蕴藏着养生的道理:春天乍暖还寒,又是冷食,先吃姜,取其祛风散寒、暖胃助阳的功效。
近年来,“寒食十三绝”小吃与时俱进,在“个头”上变得越来越小巧精致,在配料上也更为健康。受疫情影响,一些寒食小吃还采取独立包装、线上销售,受到年轻人欢迎。
记者:罗鑫
-
听非遗讲故事|京城传统“寒食十三绝”:追怀先贤 传承文化
人们通过品味传统寒食小吃,追怀先贤、传承文化。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启动“清明节的铭记”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4月2日,“清明节的铭记——缅怀英烈志 共铸中华魂”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
-
“十四五”能源科技创新规划出台 五大路线攻关前沿技术
记者2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国家能源局和科学技术部近日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制定了技术攻关路线图。
-
北京高校自主研发快递消毒机上岗
把快递放置在传送带上,缓缓送入正在运作的消毒舱,30秒内完成细菌病毒消杀……近日,北京高校首个自主研发的快递消毒机在北京农学院上岗。孙运金说,团队正在进行下一步的科技研发,未来将实现对快递包裹及信件的全面消杀。
-
中小学招生工作进一步规范 严禁采集家长职务收入信息
《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日前发布,进一步规范了学生入学信息采集等工作。要科学合理划定片区,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常住人口学龄儿童摸底调查制度,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原则,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划定招生片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