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公司提升完善无障碍服务措施,新型的轮椅升降平台和爬楼车,方便残障人士出行,地铁公司还在三百余个地铁车站醒目位置设置了无障碍服务标识。记者 程功摄
冬残奥会上,运动员尽情展现运动之美和生命精彩。这背后,是一系列先进、体贴的科技装备,对残疾人冰雪运动和日常生活的加持。
高科技加持“赛用转民用”,正惠及赛场外的残疾人朋友。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大无障碍领域科技应用。从普及一站式网购辅具,到手语播报数字人,再到遍布的无障碍智能设备……科技的力量也让首都无障碍环境更精准体贴、更人性细腻、更简单从容——
“一体”定制器材助运动员挥洒自如
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短距离(坐姿)比赛中,北京运动员郑鹏为中国队再夺一金,成为中国冬残奥史上首位双冠王。
“我身下的滑雪架功不可没!”郑鹏分享成功的秘诀,“我们每个人的滑雪架都是量身定制的,这样器材才能跟我们身体融为一体。在赛场上,它仿佛就是我的腿!”
助残科技为运动员们插上了“隐形的翅膀”。残奥运动员使用的器材,大到滑雪架、座舱,小到一处关节假肢的接口,都会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也在不断更新迭代。
除此之外,科技保障团队还研发了一套数字化监控平台。通过每日记录运动员生理参数、训练强度、技术动作等信息,据此精准调整训练方案,让运动员在发挥自身潜力的同时,减少疲劳和损伤的发生。
中国轮椅冰壶队需要在冰上久坐,科技保障团队对运动员肢体温度分布进行测试与分析后,用主动加热和保温技术,定制了个性化石墨烯主动加热装置。运动员们穿上轻薄又保暖的“战袍”,投壶动作更加轻松自如。
赛场外,3个冬残奥村也有许多高科技场景。扫描运动员手册上的二维码,就会显示出整个冬残奥村无障碍卫生间、坡道、盲道、电梯等无障碍设施信息。获取起点和目的地后,计算最优无障碍路线,轻松一键导航。
一批为视障人群提供语音识别服务的翻译机,还为听障人群出行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设备。运动员房间里,灯具、空调、窗帘的使用,完全实现了触摸或感应式自主控制……
科技,让无障碍变得更加温暖体贴。
科技助力智能出行
对普通残疾人来说,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科技产品的加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让生活越来越“无障碍”。
冬奥会的第一个比赛日,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北京卫视赛事播报及“一起看冬奥”两个板块,上线了手语主播,为听障人士带来精彩“解说”。
更神奇的是,这个手语主播并不是真人,而是“手语数字人”。
数字人系统研发中,残疾人也是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据悉,市残联先后邀请了40余位聋人老师进行手语文本转写和技术指导,组织200余名听障人士进行评测。
科技正成为服务残疾人的标配。在刚启用不久的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特别设立了“高新科技助残展区”,不同障别的残疾人朋友,可以亲身体验不同的科技助残设备。
“盲人出行手中有盲杖,可以探查脚下路况,但躲避高处障碍物有困难,助盲帽正好解决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展示的一款智能助盲帽,前面带有一个摄像头,戴上它距离障碍物1米以内时,帽子会发出报警,提示盲人前方有障碍。摄像头还有拍照功能,可将拍下来的文字转化成声音,读给盲人听,乘公交车“看”站牌不再是难事。
此前帮助残疾人朋友完成冬残奥会火炬接力火种汇集仪式和火炬传递的大艾机器人;智能仿生手以及上、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都可以自动感知穿戴者的主观行动意愿,辅助其“随心而动”,实现快走、慢走任意切换。
科技助力,许多残疾人不仅能独立自主生活,也更愿意出门到处走一走了。
七成多人享辅具补贴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北京市持证残疾人超54万,登记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超过33万。残疾人的日常康复、生活、出行等实际需求,对无障碍领域科技应用的要求愈加精细化、简便化,辅具的作用也愈发显著。
轮椅、假肢、助听器等辅具,在哪能买到?因为有网购,北京的残疾人购买申购辅具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
作为一名脊髓损伤者,唐占鑫长期需要纸尿裤等一次性护理用品。“以前都是厂家直送,几年前听说有这个平台,我赶紧试试。”唐占鑫在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综合服务平台上提出申请,并在线提交情况证明,街道残联、区残联在线通过审核,“整个流程很快,他们后台完成操作,我就能下单买了。辅助平台上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市场上有的这儿基本都有,关键是质量可靠有保障,价格也公道。”唐占鑫说,她一个季度申请一次,每月可享受150元补贴,全年共享受1800元补贴。
2016年,市残联修订出台了《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这是全国第一个普惠制残疾人辅具补贴制度。其中,低保、低收入待遇等5类残疾人享受100%辅具补贴;其他持证残疾人则享受50%补贴,实现了人群全覆盖。 截至3月2日,全市通过该平台申请辅具的人数达到39.5万人,占持证残疾人的73%。通过科技平台,共配发辅具79.1万件,政府补贴资金约3.91亿元。
“十四五”期间,北京还将健全辅助器具评估服务队伍,让更多残疾人享受科技的帮助。同时,推广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回收、维修等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全链条、个性化、便利化康复辅助器具服务。
科技赋能助残,首都残疾人朋友将拥有更多可能。(记者 任珊)
(原标题:首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就彰显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科技赋能助残 体贴细腻从容)
-
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李伟参加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监督工作计划,《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执法检查本月正式启动。李伟说,开展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执法检查,是立法与监督工作相衔接的需要,也是市委提出的明确要求。
-
身卫“红墙” 心系百姓——来自西长安街派出所的采访笔记
“帮助换来感激,感激换来配合。”崔健说,一个辖区的平安稳定,离不开多方共建共治,更离不开警民鱼水情深。
-
调查:野蛮生长的“辣眼”电梯广告该如何管?
记者近日发现,在众多住宅楼电梯间,雷人雷语的“辣眼”广告层出不穷。这些广告以简单粗暴的台词、夸张的视觉冲击、循环的高频播放“强制洗脑”,引起大量居民不适与反感。
-
北京首次将老年人纳入科学素养提升重点人群范围
昨天,市科协等多个部门对近日印发的《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进行解读。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介绍,2020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4.07%,较2015年提升了6.51%,增幅居全国首位。
-
北京社会工作新标识发布
昨天上午,由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主办的第七届北京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在线上启动。新标识以汉字“社”为核心图案,采用肩并肩、手拉手的拟人化设计,寓意社会工作“助人自助”,携手服务对象以昂扬向上的姿态拥抱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