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交警计振在西直门岗位进行疏导。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北方出租车公司党员车队队长王建生。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工作中的冰立方“交通经理”于家骥。 北京市交管局供图
北京公交集团第八客运分公司的张得辉。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张文静在值乘京张高铁闭环列车。 受访者供图
自从北京冬奥闭环开始以来,每天在各个赛场、场馆、各条保障道路和闭环酒店周边都能看到交通保障人员的身影。
对他们而言,冬奥服务保障是不分昼夜的,有些岗位更需要24小时值守,有些则是长期昼夜颠倒,从清晨到凌晨,都有交通人在为冬奥会的运行付出努力。
有临近退休的老交警承担起了场馆“交通经理”的重任,也有“的哥”对保障线路熟悉到清楚每个路口、减速带和井盖的位置。
北京冬奥会虽然结束了,但不久后北京冬残奥会也将如期举行,一些岗位上的交通保障人员需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对于他们来说,冬奥会服务保障的经历不仅仅是自己的“高光时刻”和难忘回忆,一些在冬奥期间摸索出来的交通保障新模式未来也有望助力这座城市的运行。
安全与畅通
北京市交管局指挥中心大厅内最后一排的“涉奥远程事故处置”专席,是杨晓涛现在的岗位,作为交管局事故处负责冬奥保障工作的民警,每到要有比赛或重要活动的时段,杨晓涛和同事都要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力,通向赛场的奥林匹克专用车道、各个场馆周边道路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在杨晓涛的办公桌上,放着厚厚一沓处理涉奥闭环车辆事故的“标准流程”,这些复杂的内容早已“刻”进他的脑海,确保在接听电话的第一时间给出正确的处置指引。涉奥交通事故的接警席位与处警席位紧挨在一起,电话也是互通的。在接到市民报警时,负责处置的民警也会同步接听电话,询问事故细节。同时,交管局勤务指挥处会调取事发地点监控录像,查找当事车辆,回放事故发生过程,再由专业事故民警确定双方责任。
借助“远程易处理”系统,北京交警实现了涉奥事故的线上处理,调查、取证、定责都可以在线完成,做到了“快清快处”、保障车辆不晚点。“我们在处置时,很多市民都对我们的高效率表示了认可。”杨晓涛说。
其实,冬奥保障中交管部门赢得认可的“高效率”远不止这些。
北京冬奥会期间,为了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北京只施行常规的尾号限行措施,并未像2008年时执行单双号限行措施,然而这样一来,一些重点路段也就面临着不小的交通压力。
“如何实现冬奥保障和社会交通两不误,确保城市交通畅通有序”也成为了交管部门必须要解决处理好的重点问题。
为此,北京交管部门启动赛事交通与社会交通“1+1”一体化交通保障模式,加强指挥调度、路面疏导和视频巡控,在确保奥运车辆安全准点抵离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交通的影响。比如,通过“线路保障”与“远端疏导”结合的方式,对即将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外围道路,交管部门积极引导过往车辆及时绕行,避免大家在匝道或路口等候时间过长。
自从冬奥保障开始以来,石景山交通支队支队长许春生几乎每天要去位于首钢园内的执勤点位和其他几处关键节点巡查一圈。“首钢园周边有多条冬奥保障道路,同时也是社会车辆的交通主干线,比如金安桥路口就是保障道路上的重要节点。”许春生说,这里每天早上都有运动员班车经过,而且早晚高峰的通勤车流量很大,周边还有地铁站,人流、车流十分密集。
既要保证冬奥会运动员的训练、比赛,也要保障社会交通的顺畅,为此,石景山交通支队在石门路电厂路口、阜石路金顶北路西口、金顶街南口等外围设置了五处分流岗,在冬奥保障车队集中通过前,可以预先对社会车辆进行远端分流,避免在路口扎堆等候,此举也取得了市民的充分理解。
为了安全与畅通而努力的还有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铁骑交警”,在这次冬奥会交通保障中,有了他们的疏导,一些关键节点上的通行秩序也更有保障。
“中心,早上的勤务已经结束,现去西直门桥上执行定点执勤。”2月10日9时35分,西城支队西单大队的“铁骑交警”计振向大队指挥室报备后,驾车前往西直门立交桥上的执勤点。
赛事期间,从北二环过来的冬奥闭环班车前往首都体育馆都要经过西直门桥去西外大街,早高峰,也是运动员前往场馆的高峰时段,差不多每刻钟左右就会有一辆接送冬奥运动员的闭环班车通过。交管部门在此处设置执勤点也是为了确保冬奥班车能及时上桥、及时并线。
刚刚完成了冬奥保障工作,计振又接到了赶赴其他点位进行秩序疏导的警情。对于这样的状态,计振早已习惯,而这也恰恰是铁骑交警工作的特点。
他们的日记
在冬奥交通保障的团队中,有不少公交司机和出租车司机,他们承担起了闭环内的班车和出租车的服务,连接着各个场馆和酒店,保障着运动员、裁判员、媒体记者等群体的顺利出行。
“北京的哥”王建生就是其中的一员,提到他,市民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劳模,几年前葛优为了饰演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出租车司机,就曾专门跟着王师傅体验过生活,感受“北京的哥”的工作状态。
这次冬奥保障,王建生也是早早就报了名。他所在的冬奥用车服务团队,负责接送技术官员从闭环酒店到首都体育馆的任务。为了做好服务工作,他提前把路摸熟了,甚至连多少个路口、多少个减速带、多少个井盖都摸得一清二楚。更是得益于平时的外语学习积累,在服务保障中,王建生坚持用外语服务,让客人没有距离感。
在他的“冬奥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从饭店到首体去程实际,3.1公里,途经,1个左转,1个掉头,3个减速带,3个右转弯,18个路口,55个井盖;回程,实际0.7公里,途经,1个掉头,2个减速带,4个路口,4个右转弯,24个井盖。
“记录下这些数据是有讲究的。”王建生说,作为一名老“的哥”,他一直坚持着“三通过”的服务标准,每到减速带的时候都要减速慢行,平稳通过;每到路口的时候都要减速观察安全通过;每到一个井盖儿的时候都要减速避让,顺利通过。
过硬的服务也赢得了外籍乘客的认可,在他的“冬奥日记”中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很高兴昨天晚上我服务的客人(法国友人)主动提出让我能够继续为他提供交通保障的服务。按照排班我今天是休息,经过双方的沟通,从服务客人、尊重客人、服务冬奥的角度出发,最终决定,还是由我为这位外国客人提供交通保障服务。两天“一对一”的服务沟通,无论是准时准地接送,还是调整服务时间的沟通交流,都让这位法国技术员感到满意,每一次下车都会对我反复说“谢谢!谢谢!你的服务很好!”客人的点名服务让我很是欣慰,我平时练习的英语用上了,也给团队争了光。
其实,像王建生师傅一样,不少冬奥交通服务保障人员都有写日记的习惯,除了对工作情况的总结,日记里也记录下了身边同事默默奉献的点滴故事。
对于张文静来说,2月4日是个特殊的日子,那一天她承担了开幕式专列的保障任务,作为北京客运段京张高铁冬奥专列的一名列车长,她主要负责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期间的专列保障任务。
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道:2022年2月4日,喜迎冬奥会,作为一名京张高铁列车长,有机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担当起这个值乘任务,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们代表的是中国高铁形象,要让世界各国运动员领略中国科技、感受中国速度、体验中国服务。
入路近十年的张文静是北京客运段的一名“老兵”,原先在京沪线上工作的她在京张高铁建成前就被选拔到了京张线。这次冬奥,由于具备丰富的服务经验,也被分派了重要的任务,为了参与冬奥保障任务,她甚至还推迟了今年1月下旬的婚期。“我公公是铁路上的老党员,爱人在社区工作,现在主要负责防疫,可以说全家都在一线坚守,推迟婚期也是全家人的共同决定。”
冬奥会北京赛区B1车队的驾驶员付传博,从服务保障开始已经写了十几篇日记,还创作、拍摄了两段“快板书”,这里面记录下来的都是“公交人”在冬奥保障期间的小故事:为了方便后续运营,不少司机都在自己的班线任务结束后主动协助完成车辆加气作业;有的同事发挥自己会理发的特长,赶在年前和元宵节后为大伙儿打理发型;还有同事在雪后自发帮着擦拭班车车尾的倒车影像探头,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白天与黑夜
对于冬奥保障人员来说,冬奥服务是不分昼夜的,有些岗位更需要24小时值守,从清晨到凌晨,都有交通人在为冬奥会的运行付出努力。
2月17日,国家游泳中心场馆“冰立方”交通经理于家骥5时30分就到达了场馆,与各部门工作人员召开例行会议、对进场车辆交通指挥疏导。这是他来到“冰立方”的第454天,类似的工作每天都在重复着。
5时至次日凌晨1时是于家骥的工作时间,他需要根据每天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交通方案,15条班车线路、入场人员4000余人都在等待于家骥指挥疏导,他的手机屏幕始终亮着,电话也几乎没有断过。
在北京冬奥会各个场馆的闭环内,有16名交通经理来自交管部门,北京市交管局朝阳支队东外大队安监宣传民警于家骥就是其中一员。由于经验丰富,59岁临近退休年纪的他承担起了这项任务,被指派来到国家游泳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担任交通经理参与集中办公工作。
“冰立方”的场馆运行时间是早上5点半开始的,此刻,每天首班冬奥班车也将抵达场馆。
作为“冰立方”的交通经理,于家骥从5点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我们需要掌握每趟班车能否准点到达,在路上有无异常。”于家骥说,“冰立方”场馆每天要运行20个小时,出入场馆的其他车辆每天不会少于2000辆。
“‘冰立方’场馆比较特殊,上午的比赛9时5分开始,下午是2时5分开始,晚上是8时5分开始,有时又会出现加时赛的情况,晚场有一个小时的赛后训练。”对于家骥来说,这些动态调整的情况已经是一种工作的常态,他必须要时刻注意着赛场内外的变化,第一时间收集信息,根据需要去调配相应的班车,等到所有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全部离场才能给一天的工作画上“句号”,此时常常已经到了凌晨一点。
还是“冰立方”,一对都在为冬奥会提供服务保障的“父女”却几乎从没见过面。每天晚上李成勇经过“冰立方”时,他都会拿起手机跟女儿来个位置共享,这个功能是女儿告诉他的,也成为了他和女儿的约定。
作为冬奥会北京赛区B1车队的驾驶员,自1月19日闭环管理以来,李成勇已一个月没见到女儿。女儿今年21岁,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其实父女辆离得特别近,李成勇所在的B1车队队部在亚投行西,而女儿是本次冬奥会的志愿者,在“冰立方”负责观众散场引导工作,两人的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
李成勇跟女儿约定好,每次经过冰立方时,就会跟女儿通过微信分享位置,如果女儿有时间就会接通,通过手机看着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再越来越远,就好像两个人见了一面一样。
作为联通北京冬奥会多个赛区间的重要交通方式,京张高铁时刻都保持着最佳的运行状态,这背后也有着铁路工务人员的默默付出。任济胜是京张高铁昌平高铁线桥车间的工长,他们车间负责京张高铁北京段和部分张家口段的线路保障任务。
几天前的那个雪夜,线路上的气温已经逼近了零下十五摄氏度,但任济胜和同事却顾不上考虑这些,必须要赶在天窗点内完成线路上的巡视,铁路工务人员背着吹雪机在风雪中前行,保障着京张高铁的顺畅通行。“道岔区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里容易出现结冰情况,必须及时处置。”
冬奥保障时间紧任务重,他们每天都只能在0时-4时的铁路天窗点进行巡线,遇到这样的雪天,人员行进速度会受到影响,只能想办法克服。
虽然铁路工务人员最忙碌的时段是夜间,但由于冬奥保障的要求,白天他们仍需坚守在岗位上。沿线各个车站和备勤点都有工务人员的身影,一旦有突发情况,距离最近的备勤人员将立即赶赴现场。
冬奥的“遗产”
北京冬奥会虽然结束了,但不久后北京冬残奥会也将如期举行,一些岗位上的交通保障人员仍需坚守,“冰立方”的交通经理于家骥就是其中的一员。用他自己的话说,“从警生涯有幸参加两次奥运安保,是多么难得而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把工作做到圆满!”
2008年参与北京夏季奥运会保障时,于家骥感受最多的是兴奋、激动和自豪,这次冬奥会自己又在第一线,更觉得肩上担负起了沉重的责任,必须要把准备做充分,不能有任何闪失,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未来,一些深受公众喜爱的冬奥竞赛场馆也将得到充分的利用,向社会开放,成为一份北京冬奥给这座城市留下的遗产。而对于交通保障人员来说,冬奥会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份回忆,还有对未来工作的更高要求。
对于今后的工作,公交司机付传博有着自己的打算,他想用快板书的形式把冬奥保障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我们会把服务冬奥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未来每一天的日常运营中,北京公交的服务水平肯定又要上一个台阶。现在自己带了不少徒弟,也会把这些精神传承下去。”付传博观察到,身边每一名参与保障的公交人都把这次服务保障当作自己最宝贵的经历,虽然偶尔也会遇到困难,但都能想办法尽量克服。
北京客运段京张高铁冬奥专列列车长张文静在冬奥保障结束后会抓紧时间举行那场迟到的婚礼,而短暂的休息过后,她就将返回工作岗位,“有幸能和京张高铁一起见证着中国冬季运动的发展是我的荣幸,列车有终点,但服务无止境,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随着冬奥会的带动,未来肯定还会有很多的滑雪爱好者乘坐京张高铁列车去崇礼滑雪,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工作。”
而对于北京市交管局“涉奥远程事故处置”专席民警杨晓涛来说,他的任务并不会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结束而结束,有了冬奥交通保障中远程交通事故处理的经验,交管部门有了更多考量,希望能借此留下一些“冬奥遗产”。
“最开始我们谁也没想到‘远程易处理’系统能这样深入地参与到冬奥保障工作中,冬奥闭环管理也是对系统的一次重大检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和差错。我们希望这种快速、便捷的事故处理模式能更广泛地应用到日常状态中,通过科技手段让市民处理事故更加方便,也减少事故给城市交通带来的拥堵。”(记者 裴剑飞)
-
“双奥之城”铸华章 “天下一家”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彰显中国理念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
-
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 交通人的坚守仍将继续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工作中的冰立方“交通经理”于家骥。在北京冬奥会各个场馆的闭环内,有16名交通经理来自交管部门,北京市交管局朝阳支队东外大队安监宣传民警于家骥就是其中一员。
-
“蓝色身影”展现中国青年风采
” 李瀚楼的服务持续至15日,服务结束后,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儿,就是学习滑雪这项很“帅”的运动,体验运动员在雪上飞驰的激情。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231名赛会志愿者服务于技术、场馆管理、赛事服务等多个领域。
-
破译“双奥之城”密码
14年间,北京的成长脚步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高度契合。双奥之城携手奥林匹克,向着未来勇毅前行。
-
从“国门”到火炬台旁 他们服务保障方方面面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场馆运行中心无障碍领域经理张寒冰。通讯员 张正晔 摄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消防安保团队负责人张金滨在北京赛区火炬台前。受访者供图 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移民管理警察张璐在冬奥专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