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丁静、张骁)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过去多年,首都被拥堵的“血栓”困扰。一部分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协调导致的,另一部分则是交通体系内部的原因,诸如交通规划、管理问题等。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市破解城市病提供了更大空间。打造“双枢纽”机场格局,加入“轨道上的京津冀”,优化地面公交系统,推动智慧交通出行,完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北京交通努力向“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方向前进。
从2014年到2021年,有这样两组关于常住人口、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的对比数字:
2014年拍摄的地铁5号线穿过立水西桥。(北京市交通委供图)
2021年拍摄的新首钢大桥“合力之门”。(北京市交通委供图)
——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约2151.6万人。据北京市交通委介绍,2015年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5.7,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为70.7%(2015年前未统计绿色出行比例)。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常住人口2189.3万人。2021年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为5.58,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为74%。
七年来,北京人口增加约37.7万人,绿色出行比例提高3.3个百分点,道路交通指数下降0.12,北京人口和交通领域“两升一降”的背后是北京交通情况的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八年来,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的牵引下,交通拥堵的首都“大城市病”正在逐步得到破解。
2021年拍摄的北京轨道交通S1线。(北京市交通委供图)
以北京金科新区为例,这里曾是著名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动物园批发市场,往来人口繁杂、交通组织混乱。2013年以来,西城区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里的疏解工作。
据北京市交通委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727公里;新增公交专用道579.6车道公里,总里程达1005车道公里;完成中心城区3218公里慢行系统治理,慢行系统逐步连片成网。
除了增加交通供给,服务也进一步优化。实施道路停车改革,对难点、焦点地区进行综合交通治理,面向“无车家庭”配置小客车指标等,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
交通治理任重道远,仍需努力。下一步,北京将继续按照“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的思路,推动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慢行系统、道路网等进一步融合发展。
-
兑现承诺 北京冬奥会将成为“最绿色”的奥运会
蓝天白云下,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资格赛日前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举行。“‘北京蓝’日益成为常态,特别是冬奥会期间的北京空气质量达到了有PM2.5监测以来同期最好水平,有几天的PM2.5浓度甚至出现个位数。
-
令各国运动员们着迷 不出冬奥村体验“上天入海”
各种炫酷的VR设备中,收获运动员们最多赞叹的,当数“蛟龙”号载人深海模拟体验器。杨晓帅介绍,在北京冬奥会的北京、延庆、张家口赛区设立的三处运动员娱乐中心,智能设备每天接待200多名各国运动员。
-
让人们尽享冬奥遗产 海陀将打造国际滑雪度假胜地
以延庆赛区小海陀山命名的海陀塔是“冰雪夏都”延庆借力冬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见证。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示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单,北京延庆海陀位列其中。冬奥村和辉煌云栖谷将打造成为“冬奥住宿集群”,举办地张山营镇将以世界级全域旅游冰雪小镇为目标,建设民俗文化体验区和特色精品民宿。
-
北京地铁2号5号等5条线路部分车站2月20日封闭
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公交、地铁部门根据北京市公安局《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期间采取交通管制的通告》要求,2月20日首班车起,陆续对国家体育场周边57条公交线路和部分地铁车站进行运营调整。
-
北京市交通部门:2月21日尽量错峰出行绿色出行
医院方面,北医三院、儿童医院、儿研所、北京医院、同仁医院等医院周边道路和桥区节点将出现车流集中的情况,高峰时段为上午7-10时。请广大市民严格遵守冬奥专用车道使用规定,自觉礼让冬奥保障车辆,遇车流量大、行驶缓慢和临时管控等情况,请顺序通行,服从现场民警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