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碧水 绘就生态画卷 北京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22-12-12 16:15:02 来源: 北京晚报
图集

  近日,大批赤麻鸭在官厅水库妫水河湿地聚集,它们时而在水中觅食,时而振翅飞腾,让萧瑟的冬日多了几分灵动和生趣。

  这两年,每到候鸟迁徙季,北京的河流、湿地、水库等周边,都会成为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加油站”,北京市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显著,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恢复生境“精野结合”增加生物多样性

  细长的脖颈,棕褐色带花纹的羽毛,远远看去,好像缩小版的鸵鸟……今年4月初,在北京温榆河公园自然带温榆生态中心缓冲区内的一片空旷草地上,飞来了两只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此前,温榆河流域已有大约10年不见其踪迹。

  其实,能在温榆河公园里见到各种珍稀鸟类,早已不是新鲜事。作为京城的最大“绿肺”,温榆河公园自建设以来,始终把“生态、生活、生机”的内涵理念贯穿建设全过程,以生态为底、以路为骨、以水为脉、以人定需、以自然为景,构建“一心、两带、十片、多点”的整体空间格局,在整体上形成精野结合、彩林成片、碧水相连、文化镶嵌的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尺度城市绿色空间。

  随着温榆河公园建成开园,园区内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已吸引了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白鹭、苍鹭、鸬鹚等多种鸟类。现在,温榆河公园已成为市民开展休闲活动的“网红打卡地”,也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

  今年6月,温榆河公园协调小组办公室又组织编制完成了《北京温榆河公园自然带生境修复及生物多样性恢复方案》,方案提出,划定以“一心、三核、四脉”为生态结构的自然带,在自然带中采用“清痂、腾退、隔离、修复、监测、宣教”6大措施,低扰动重塑地形,恢复异质性的8类25种自然生境,3条生态水脉开放7处人为活动区,其他区域减少人为干扰,促进自然生态演替,探索荒野化管理。

  全园生物多样性恢复工作方面,将以保护“鸟类、鱼类、底栖动物、昆虫、两栖和爬行动物以及小型哺乳动物”栖息地及其繁殖与停留地为主,实施120公顷北京地带性植物恢复区、5公顷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示范中心、7处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重点区域、38公里昆虫食源带、10公顷北京野生花卉中心,实现保护本地动植物1000种以上物种。同时,培养7个以月季、芍药+牡丹、海棠、丁香+绣线菊、中草药、榆柳为主的“植物多样性专题园”,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交流窗口。

  科技赋能 智慧水务助力水生态保护

  今年10月中旬,北京市水务局水质水生态监测中心设置在拒马河六渡的河湖鸟类AI智能识别自动监测站监测到大量“国宝”鸟类——黑鹳,在河道中觅食、嬉戏。4只黑鹳或低头觅食或贴着水面飞行,为秋日萧瑟的拒马河增添了些许生机。

  据了解,这已经不是河湖鸟类AI智能识别自动监测站第一次监测到鸟类活动。早在今年8月,设置在官厅水库妫水河湿地的北京市河湖鸟类自动观测站官厅水库1号站,就观测到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

  “鸟类监测是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水务局水质水生态监测中心水生态监测评价科负责人刘波介绍。以往,鸟类观测主要依靠“人工蹲守”,费时费力且过于依赖专家经验,观测效果还会受到天气、光线等自然条件制约,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监测工作的客观需求。“这促使我们萌生了把‘人脸识别’应用于‘鸟脸识别’的想法。”刘波说。

  这款河湖鸟类AI智能识别监测装备,又被称作“河湖精灵监测眼”,由北京市水务局水质水生态监测中心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共同研发,将AI技术应用于水生态鸟类多样性监测,可有效解决传统鸟类监测的弊端。基于这套装备的应用,北京水务系统正在逐步构建全市水生态监测链网,建立了超过两万张图片的鸟类基础数据库,可自动识别30余种湿地鸟类。

  基于越来越先进的生态监测手段,北京市水务局于2019年开始,每年发布《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最新发布的《2021年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显示,全市148个被监测水体中,处于健康等级的水体占比达85.8%。全市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水生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水生态监测技术日臻完善只是北京市水务局大力建设智慧水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水环境侦察兵系统、水务物联感知平台等多个系统的搭建,通过科技赋能,助力生态补水和水生态保护。

  例如,由北京市智慧水务发展研究院构建的,以水务物联感知、数据汇聚共享为核心的智慧水务基础底座——物联感知平台,以“水务对象全覆盖、水务要素全感知”为目标,接设备、汇数据、理台账、管运营,使数据聚起来、管起来、用起来,为防汛保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服务。

  未来,本市水务系统还将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再上新台阶。

  流域管理 开启首都河湖治理新模式

  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鲜明、最根本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治水管水实践必须以流域为基础单元。2021年6月,北京市河湖流域管理事务中心成立,以“监督+服务”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时期首都流域治理管理的新模式,为谋划好首都水治理这篇大文章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河湖问题表象在水中、问题在岸上、根源在流域。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空间被挤占等问题其实是流域问题在河道内的集中反映。要想根治河湖顽疾,必须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充分发挥河长制在流域治理中的引擎作用。

  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有五大流域,涉及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25条,湖泊41个,水库81座,支流、沟渠、塘坝等更是星罗棋布。“作为市级流域管理机构,如何强化河湖长制的监管监督作用,以流域中心的职能之‘手’推动河湖长更好地履职尽责,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北京市河湖流域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张会敏表示。

  过去,北京市15个市级河长联络办公室分设在10个市属水管单位,市区权责划分等问题在所难免。2022年伊始,流域中心正式承担起北京市各个流域市级河长联络办公室的日常监督协调工作,从机制上实现了“由外至内”对河长制工作的监督。此后,流域中心充分发挥河长制统筹协调作用,主动向长久以来困扰京城河湖治理的“硬骨头”开战,利用历史遥感影像追溯河道内违法违规问题演变过程,推动解决永定河违法违规问题清理整治、潮白河宋庄段阻碍行洪障碍物清理等一批顽瘴痼疾,流域治理能力、治理效果逐步提升。

  坚持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实施治水管水。打破区域、行业壁垒,强化流域河湖统一管理,促进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有机融合,增强流域管理系统性和整体性,让水生态保护修复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深入思考流域和区域关系,建立完善跨区跨流域及跨省市协调机制,以精治、共治、法治、技治为目标,推动流域管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张会敏表示。

+1
【纠错】 责任编辑: 韩磊
北京要闻
天鹅遨游燕山深处
天鹅遨游燕山深处
北京深山里的寻豹人
北京深山里的寻豹人
改造老旧小区 增加居民幸福感
改造老旧小区 增加居民幸福感
圆明园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圆明园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5431112920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