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张骁)包衣种子、悬空种植、无土栽培,这些农业名词你熟悉吗?温湿度、光照全自动调整……现代农业技术是否颠覆你对传统农业的认知?
这里是首农食品集团西郊农场投建的“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它占地面积约1千亩,分研发创新基地、20万平方米绿色蔬菜示范工厂、配套协作区三部分。
记者走进绿色蔬菜示范工厂,宽敞明亮的温室内一派生机,连排连串的番茄陆续成熟。园区工作人员孙靖雅介绍,示范工厂一期智能连栋温室占地10.09万平方米,成为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单体最大的智能温室。
连排连串的番茄陆续成熟(摄影:蔡朝晖)
智能温室主打“科技牌”。孙靖雅透露,智能温室顶部覆盖材料是高透光减反射玻璃,透光率达到95%以上。温室顶部采用双翼开窗系统,开窗面积占比45%以上,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优异条件。令她自豪的是,这个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为国产设计,设施设备国产率达到80%。
记者看到,在这个足有14个足球场大小的温室内,首批种植2.4万平方米面积的番茄已经进入收获期。工作人员通过可升降轨道车围绕在番茄旁忙碌。温室内甚至常驻一群“小员工”——选用北京蜂业的熊蜂为番茄授粉,结果率大幅提高。
这里的番茄生产线甚至看不到一粒土渣,所有种子都植根名为“椰糠”的绿色基质中,中控室通过小管将“营养套餐”注入其中供番茄生长。
智能温室内景(摄影:蔡朝晖)
番茄生长主要依靠光、温、水、气、肥。智能温室已通过智慧技术将“五大要素”精准把控,任何一项指标不适宜番茄生长,系统都会自动作出调整,做到“一对一”精细管理。
智能温室还是个环保温室。 “温室建有新型水肥循环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就连温室供暖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被收集利用,输送给番茄进行光合作用,年固碳量达到2000吨。”顺着孙靖雅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根输送小管恰藏在绿色基质下方。
示范工厂负责人李新旭说,工厂于2021年12月31日完成首批番茄定植,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当年运营,目前主要种植有串收小番茄、口感番茄和试验品种三类产品。得益于智能温室贴心照顾,各品种番茄长势喜人。
示范工厂的番茄产量是普通农业设施的3至5倍,一期全部达产后日产量可达10吨。从收获情况看,番茄果形好、营养高,而且前景广阔,正保障市民供给。
工作人员正收获果实(摄影:蔡朝晖)
近年来,在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北京积极开展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形成用地空间合理、管理规范有序、产出效益良好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格局,推动了首都农业高质量发展。“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已经被列入北京市政府重点工程和“十四五”攻关项目。
-
包括冰墩墩、雪容融 62处冬奥景观临时展设亮相
受到全世界喜爱的冰墩墩、雪容融来到百姓身边了。后续部分冰墩墩、雪容融还将入藏北京冬奥博物馆进行永久展示。大约十几处树脂材质的冰墩墩、雪容融,将被重新组合、布景后放到北京冬奥博物馆进行馆藏,长期接受市民参观。
-
冬奥会小海陀山公交行车线路图曝光 堪比赛车道
小海陀山,因举办冬奥赛事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许多人只看到了“海陀戴雪”的美景,却不知这座险山给交通运输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计4次开闭幕式期间,公交集团共计出车753部,运送2.2万人次,全部按计划准时完成。
-
小西天建筑群闭关10天 首次对古建进行全面检测
小西天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是清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记者任珊)北海小西天建筑群将短暂“闭关”至4月30日,进行结构安全鉴定。
-
北京地铁17号线潘家园西站盾构施工开钻
地铁17号线13标线路全长3.27千米,含一站两区间,包括潘家园西站、潘家园西站—广渠门外站区间、十里河站—潘家园西站区间。北京地铁17号线北起未来科技城北区站、南至嘉会湖站,将成为连接中心城区和未来科学城、亦庄的“快速直达线”,是南北贯通京城的地下大动脉。
-
古树保护模式创新 海淀首建古树社区破“两难”
在海淀区八里庄街道世纪新景园小区,住着一群“老寿星”——31棵古桧柏和6棵古油松。海淀园林绿化局绿化管理科张强介绍,古树群北侧紧邻双紫支渠,东侧紧邻北洼路,地势西高东低,可能有雨水冲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