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颁奖广场“十道关”保障零失误
2022-02-21 09:28:35 来源: 新京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北京颁奖广场颁奖仪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北京颁奖广场场馆运行团队主任荣大力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宣誓。(受访者供图)

  颁奖广场是冬奥会区别于夏奥会的主要文化特征,每天在颁奖广场集中为获奖运动员颁发奖牌、升国旗(区旗)、奏国歌。同时组织演出活动,实时传播主办国特色文化。

  自2月6日开始运行以来,14个颁奖日里,北京颁奖广场共举行了30场颁奖仪式,为17个国家的150多名运动员颁发了奖牌,中国选手共在北京颁奖广场领取5枚金牌。

  北京颁奖广场场馆运行团队主任荣大力说,一切围绕仪式展开,保证颁奖仪式的流畅、准确、完美,是我们追求的核心价值。这背后是运动员接送、候场室接待、舞台引导、观众组织、热场演出、媒体服务与服务保障等34个领域近1000人准确无误的合作。

  “雪屋”为全临建场馆 可抵御12级风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自东向西,分别是鸟巢、冬奥会主火炬塔、北京颁奖广场、冰立方,四个建筑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轴线上,布局十分和谐。中间这个颁奖广场主舞台后来被大家称为“雪屋”。

  在如此核心位置,北京颁奖广场总占地面积达到18000平方米,是冬奥期间唯一全临建室外非竞赛场馆。

  颁奖广场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是“平地起高楼”,荣大力介绍,去年3月25日核心团队成立后,经历了从规划设计、建造搭建、试运行到运行全过程。场馆于去年9月20日开工建设,仅仅历时3个月就搭建完成。

  执行总导演曾冬妮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临时搭建设施的稳定性,使用特别粗的方钢打造了一个非常坚固的结构,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严峻气候和12级大风。

  冬奥竞赛期间,这里是每天获奖运动员的高光时刻见证地点,同时也肩负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丰富的节目形态、创新的表达形式,既对获奖运动员致以崇高敬意,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

  “雪屋”是冬季猎人建造来避寒取暖的地方。荣大力介绍,主舞台的设计理念是“美美与共”,借用这样一个概念,寓意在冰天雪地之中,在这里可以获取温暖、宾至如归。这也是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朋友齐聚北京冬奥会、体现奥林匹克精神中“更团结”的目标。

  从外部看,“雪屋”的顶更像一条弧形雪道,上面铺满了雪花。弧形背后是“水立方”,冬奥会期间叫“冰立方”,也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

  保障升旗仪式 团队提出“奥运五环标准”

  冬奥会赛时,北京颁奖广场运行期14天,承担30个比赛项目的奖牌颁发仪式。每次仪式最为重要的就是升国旗、奏国歌。

  2月6日北京颁奖广场第一个颁奖日进行了动员会,场馆副主任罗霄以19年军龄老兵的身份,在仪式演出团队队员面前敬了个军礼。抬手敬礼的那一刻,他异常坚定。他明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要做好一切工作保证“升旗仪式”零失误。

  仪式领域有个“奥运五环标准”。为了全力保障好运动员“高光时刻”的那几分钟,队员们提出了零失误、零感染、零差错、零丢失、零投诉这“五个零”的标准。“五个零刚好组成了奥运五环的形象,所以我们就把它简称为‘奥运五环标准’。”罗霄告诉记者。

  升国旗、奏国歌,看似几分钟的一个流程,但要想做好,做到不出差错,也并非易事。借鉴2008年夏季奥运会审核国旗国歌的“八道关”,北京颁奖广场对审核机制进行了优化,在国旗国歌领域制定了共计十个环节的审核机制,被称为“十道关”。

  “第一道关就是让国旗管理员和国歌管理员,按照当天比赛项目的成绩单,把冠亚季军所在国家的国旗和冠军所在国家的国歌给挑选出来。第二道关就是把选好的国旗和国歌交给升旗经理,由升旗经理进行审核复查。第三道关是信息审核无误后,再交给演出经理和演出经理助理审核。之后的关卡包括了执行总导演、总导演、仪式副主任、场馆主任等人的审核。”罗霄说。

  为了防止最后环节出现纰漏,团队还在国际奥委会发布的各个国家标准的国旗和国歌的版本上,单独制作了一套视频用于对照检查。团队还设置了终审环节,由四名老党员组成,分成了两组,除了罗霄以外,其余三人都是电视台的老导演,在获奖运动员上台领奖前,他们还会仔细核对场下的信息素材。

  除了确保国旗国歌内容零差错,还要确保升国旗奏国歌设备的零故障。北京颁奖广场升旗设备为电脑一键操控系统电动升旗装置,在日常演练中,多次事前无预警故意安排和设置升旗环节的突发事件,测试和训练大家的应急反应。为了确保国歌播放万无一失,现场使用两台电脑与两套音响系统同时运作、随时切换。在升旗环节,若国歌响起,电动旗杆突发故障,负责升旗的仪仗队员会立即切换手动升旗,保证升旗仪式顺利进行。

  仪式背后是34个领域近1000人的合作

  “一个仪式,实际上内部的分工与衔接是非常细致的。”场馆副主任孟鑫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孟鑫负责的领域中,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障获奖运动员的交通出行。按照获奖运动员的竞赛颁奖日程,在进行上台颁奖之前要把运动员接到颁奖广场,完成整个仪式流程。“在这个问题上,容错率要为零。”孟鑫说。

  在组织过程中,因为涉及的环节多,团队也常需要应对一些突发问题。比如涉及的赛事项目要在当天晚上六点出成绩,但晚上七点半就要举行颁奖仪式,在可控的时间内,除了与运动员确认行程和接送信息外,他们还要了解获奖运动员赛事后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的时间。假如有运动员忘记带颁奖服,或者变更行程,他们需要快速做出反应,解决困难,按计划时间将运动员送往颁奖广场。

  这中间,导演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并据此安排正在进行的现场节目或仪式的调度安排,甚至细化到广播语速用五秒还是八秒的问题。

  礼仪团队掌控着舞台上的节奏,“在台上,提醒运动员要保持社交距离,下一个流程是什么,什么时候戴口罩,什么时候摘口罩,是该合影还是下台,这也是一种考验,要让运动员们获得一种很好的体验,我们就必须更专业。”孟鑫说,幕后负责获奖物资的管理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获奖运动员佩戴的奖牌、手里拿的小物件、花束、礼仪服装、获奖证书等物资都有严格的管理要求。

  一般来说,用车接到的获奖运动员需要在候场室进行等待,这里也是获奖运动员来到颁奖广场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除了进行上述流程以外,候场室也会有一些小巧思,比如元宵节当天,候场室挂起了小红灯笼,还用英文玩起猜灯谜。

  北京颁奖广场副秘书长兼颁奖仪式经理梁霞介绍,每天的颁奖直播都是通过奥林匹克转播系统,进行北京和张家口两地联动。上一个奖在北京颁奖广场举行,下一秒信号就要零误差转接到张家口颁奖广场,这也是一个十分考验联动默契和团队配合的难点。

  荣大力说,一切围绕仪式展开,保证颁奖仪式的流畅、准确、完美,是我们追求的核心价值。这背后是运动员接送、候场室接待、舞台引导、观众组织、热场演出、媒体服务与服务保障等34个领域近1000人的密切协作。

  全程无接触 马桶用上“黑科技”

  只要挥一挥手,就能实现开关门、换坐垫、洗手烘干、除臭等操作,冬奥“黑科技”智能环保移动公厕被广泛应用在北京颁奖广场等冬奥场馆,全过程可实现无接触。同时,智能公厕的空气滤芯选用防新冠病毒的新型材料,杀菌率可达97%。

  北京颁奖广场临时设施经理介绍,这种智能公厕采用全过程免接触设计,从洗手到烘干也都有感应装置。智能公厕配有中英双语语音提示、SOS按键、智能呼救、无障碍扶手、自动冲厕等功能,挥一下手就可以完成开关门、更换坐便垫、一键除臭、开关垃圾桶等操作。

  维护人员通过智能后台管控系统,可通过APP实时查看各点位厕位间设备运行情况,如厕者发出求救信号后35秒内自动通知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救护,为各类群体提供安全保障。

  相较于传统公厕,智能环保移动公厕通过气水洗手及动力排污技术,实现70%的节水率;通过智能控电技术,在开启空气制冷或辅热状态下,每小时耗电量仅为0.6度,并可根据地域条件搭载光伏及风力发电,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选择,有效地践行了“绿色办奥”理念。

  使用者离开后,公厕将自动冲水。智能公厕应用负压灭菌消毒下排风、空气智能消杀过滤、给水及排污系统智能消杀等技术,配备纳米雾化消毒喷头,使用者如厕离开后,自动对马桶、垃圾桶、排污管道等开启消杀,实现一人一消毒,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智能公厕的空气滤芯选用防新冠病毒的新型材料,经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检验,杀菌率可达97%。智能公厕自动对排污物进行消杀处理,通过自带集便箱收集粪便,不直接排入市政管网,从而从源头降低粪口传播风险。”据产品研发团队介绍。

  不仅是马桶,颁奖广场智能设备无处不在。

  据技术经理燕子吉介绍,此次部署在北京(延庆)颁奖广场的智能消毒防疫设备共计71台/套。在类别上,有智能消毒机器人、大功率手持消毒器、便携式手持消毒器、电梯空气消毒机、大风量空气消毒机等。“主要是利用紫外线对细菌和病毒的杀灭作用进行非接触、无残留、无污染的消毒。”

  燕子吉说,为响应颁奖团队各个领域提出的实际防控需求,他们通过整合全程可控的芯片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生产系列智能消毒装备,使用一系列科技手段和智能装备,制定了科技防疫装备部署服务方案,实现了高效快速、无损伤无残留的空气/物表消毒和非接触操作服务。

  他介绍,这些举措作为现有消毒和疫情防控措施的补充和辅助,部署并服务在北京颁奖广场和延庆冬残奥会颁奖广场,为疫情防控和赛时顺利运行提供科技助力。

  表演小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颁奖仪式前后,广场上还会进行总计30分钟的演出,最后以颁奖广场主题歌《致敬勇士》配合舞台动感光影秀结束。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演职人员均在闭环内,14个颁奖日中13名演员要准备42个节目。“可以说这支表演小队各个身怀绝技,每天都会为颁奖广场输送一些新鲜元素,基本实现了演唱、舞蹈、武术、乐队表演等节目不重复地精彩呈现。”北京颁奖广场副秘书长兼节目统筹经理吴婷说。

  曾冬妮介绍,冬奥会期间,颁奖广场演出以“冰雪激情、荣耀梦想”为主题,每天的表演有各自的子主题。以冰雪气质、运动主题、青春动感、世界风情为整体节目风格,融入北京地域特色。而在节目准备设计之初,团队就已经将春节、元宵节、情人节以及中国代表队夺金点全部考虑在内。例如,元宵节主题为“五洲团圆 同欢共聚”,中国可能的首金日主题设计为“中国力量 超越梦想”。凭借景观太极创意节目登上2022年央视虎年春晚的青年武术家杨德战,作为特邀嘉宾在北京颁奖广场首秀《中国功夫》,也让现场观众领略了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

  吴婷告诉记者,表演的首要目的是让来到颁奖广场的运动员、观众、媒体能够在寒冷的冬夜热起来、开心起来、动起来,先暖个身,然后迎接高光时刻。同时,要凸显冬奥主题、冰雪运动的激情,冬奥恰逢春节,所以内容上也会突出一些节日氛围。

  近5000人次现场见证运动员高光时刻

  最初在研究观众组织形式和观演区域时,场馆团队提出了几版不同的方案,在对包括疫情防控在内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之后,颁奖广场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将观众分为闭环内前区观众和闭环外后区观众。

  闭环内观众每日有200-300人,主要由鸟巢和主媒体中心组织的观众构成,面对面见证获奖运动员的高光时刻,为获奖运动员欢呼。另外每天由冬奥村向获奖运动员所在的代表团发放150张入场券,欢迎获奖运动员队友作为观众进入颁奖广场现场,近距离与获奖运动员互动,共同庆祝和分享获奖运动员的荣耀。

  在冬奥期间的14个颁奖日内,闭环外观众由市妇联分4场,总共组织了800名左右的观众通过现场闭环外的大屏幕观看颁奖仪式与演出,近距离感受冬奥会主火炬。

  冰天雪地里,怎样让颁奖广场氛围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观众组织的票务经理张超想办法了。

  张超介绍,冬奥会中竞赛场馆的观众,主要是感受比赛现场的氛围,颁奖广场的观众则更多的是见证运动员的高光时刻,“尤其是有中国队获奖的时候,能看到青少年观众对国旗升起、国歌响起的自豪感和感动,这是对运动员体育成绩更生动的一种肯定。”

  在颁奖广场票务服务的过程中,张超及团队与入场观众有很多接触。“我们票务服务是负责从最远端跟观众对接,在观众到场后,我们能看到所有观众从车上跳下来那一刻的表情,也能看到他们最后离场上车那一刻的表情。”

  张超印象最深的,是观众们在观演过程中不同阶段情绪的变化。每天观众从车上一下来的那一刻,张超看到的是他们满脸的兴奋和跃跃欲试的感觉。进场后,景观大道上一路有奥运会的打卡地、灯箱等,“大家一路上是热热闹闹的。”观演结束,票务团队还负责把离场观众从颁奖广场送回到返程的车上,在不同观众的讨论中,张超也经常能感受到他们的意犹未尽。

  观众之所以能够有这么良好的观感体验,也离不开赛事服务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赛事服务志愿者们从观众下车就开始迎宾,一路把观众引领至现场,在热场演出中,志愿者带领观众一起载歌载舞,在颁奖仪式中与现场观众一起为获奖运动员高呼呐喊,给观众带来一场温馨、温暖的观看体验。

  记者从颁奖广场团队获悉,14天的颁奖仪式,将近5000人次观众现场见证了运动员们的高光时刻。

  从参赛者到服务方的转变

  2008年北京奥运会艺术体操团体银牌得主侴陶,在此次冬奥会中的身份是北京冬奥组委北京颁奖广场运行团队礼仪经理。在侴陶看来,两次参与奥运会的身份虽然不同,但相同的地方依然是责任心,“都是为国争光的事情,我们肯定还是要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

  “当然,工作性质和目标也有所不同。我之前作为运动员的目标可能是争成绩,完成自己的任务,但这次主要以管理为主,不光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我们整个礼仪团队。”侴陶说。

  在役期间,侴陶参加过不少国际比赛,因此能够深刻了解各大运动赛事中主场和客场两种不同的环境。因为这些参赛经历,侴陶在从事幕后服务工作时,也对各国运动员有了更多同理心。“作为礼仪人员,我们不光对中国自己的运动员有很高的热情,也对世界各国的获奖运动员抱有同样的热情,尊重他们,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友好。”

  登上领奖台,是运动员们的高光时刻。这次在冬奥会中为“奥运健儿们做衬托”的侴陶觉得,能够圆满完成颁奖仪式服务的任务,也算是自己体育事业的第二次高光时刻。(记者 马瑾倩 张建林 胡闲鹤 实习生 张晓悦)

+1
【纠错】 责任编辑: 陶欢
北京要闻
高山滑雪混合团体赛况
高山滑雪混合团体赛况
高山滑雪混合团体赛因大风延期
高山滑雪混合团体赛因大风延期
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奖牌颁发
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奖牌颁发
北京市民爱吃的本地菜又开种了
北京市民爱吃的本地菜又开种了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4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