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医疗保障团队严阵以待
2021-12-02 15:34:00 来源: 北京晚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距冬奥会还有64天,作为冬奥会冰球赛场之一,国家体育馆内的医疗保障演练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一条条突发事件标准化处置方案逐项梳理,各个医疗站管理规范逐步细化,静候各国运动员的到来。

  疫情防控已“武装到牙齿”

  一大早,国家体育馆医疗服务经理、北京友谊医院医务处处长助理支德源快步走进国家体育馆,沿着施划好的“运动员急救转运通道”细细勘察。和冬奥会其他场馆的医疗保障设施一样,这里设置了训练馆医疗站、竞赛馆FOP医疗站、运动员医疗站和观众医疗站,实现了各大场景各类人群医疗保障全覆盖。不过,从接手场馆医疗服务经理的那一刻,疫情防控就成了摆在案头上的头等大事。

  冰球运动损伤以颌面外伤为主,治疗时往往伴有反射性咳嗽,容易形成含有血液的气溶胶。更棘手的是,通过数据回溯,冰球运动项目损伤的数量、频次和严重程度是所有冰上项目中最高的。相对密闭的空间、来自高疫情风险地区的运动员以及更容易受伤的运动,这个服务过北京奥运会的“老场馆”能否经得住新冠疫情的考验?

  一遍遍打磨后,一条安全、高效的“运动员急救转运通道”被开辟出来。整个国家体育馆被分成了闭环外和闭环内,闭环内运动员医疗站动线走向完全按照“三区两通道”设置。牙科诊室,这个使用频次最高、风险最大的医疗场所更是“武装到了牙齿”,一套小型的空气净化设备和污水处理设施直接安装在了诊室里。每完成一例患者治疗,这里都需要进行最严格的消杀。

  穿脱防护服流程和各个场所的消杀方案逐条进行了明确,大到每面隔离墙的设计,小到每处电源的安排,团队都记得一清二楚。团队的协力合作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冰联的肯定。

  一台小仪器“共享”大专家

  穿好防护服,医务人员将一台远程诊疗记录仪小心佩戴在胸前,从入场救援的那一刻起,诊疗音视频便被这台记录仪实时记录。记录仪背后,20名北京友谊医院各科室专家和200名各大医院权威专家可提供远程医疗支持,一旦遇到疑难病情,医生可通过诊疗仪呼叫专家库,同时将病人的情况以音视频的形式实时传输到平台上,快速获取诊疗意见。

  几轮测试赛下来,医务人员感受到了这台设备的威力。赛事期间,专家库成员将会集体保持随时在线、随时呼叫、随时应答的状态,完全可以实现不出场馆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专家会诊。北京冬奥会的赛事急救设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比科技设备更重要的,是使用这些设备的人。中国的医疗资源整合能力和专家协同作战能力,也令国外同行刮目相看。

  凌晨1时,运动员医疗站关闭。5时30分,这里再次开启,进入消杀环节。(记者 杨绪军)

  (原标题:赛场医疗保障团队严阵以待)

+1
【纠错】 责任编辑: 毕尚宏
北京要闻
  • 赛场医疗保障团队严阵以待
    距冬奥会还有64天,作为冬奥会冰球赛场之一,国家体育馆内的医疗保障演练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一条条突发事件标准化处置方案逐项梳理,各个医疗站管理规范逐步细化,静候各国运动员的到来。
  • 地铁16号线玉渊潭东门站年底开通
    位于北京地铁16号线中段的玉渊潭东门站计划年底前开通,目前已经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玉渊潭东门站位于海淀区与西城区交界处,月坛南街与三里河路交叉路口上,车站呈南北向布置,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
  • 542辆“北京车”将服务冬奥
    明年,将有一批“北京车”服务北京冬奥会。欧辉212辆氢燃料电池车配载全气候耐极寒动力电池,能实现氢燃料大客车零下25摄氏度低温启动、零下40摄氏度低温存放和停机自动保护,实车已完成1000公里动态路试。
  • 今天全城处处宣讲“文明出行”
    今天是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是“守法规知礼让,安全文明出行”。市交管局安监处副处长王雁飞说,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线上线下文明交通宣讲、学生互动体验课、路面劝导维护等380多场活动。
  • 荒山变青山 见证家乡蜕变
      曾经的北京市丰台区大灰厂村,村民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开山挖石,留下一片千疮百孔的荒山秃岭。
荒山变青山 见证家乡蜕变
荒山变青山 见证家乡蜕变
北京:寒冬送“光明”
北京:寒冬送“光明”
冬日送温暖
冬日送温暖
北京文化消费品牌周惠民观影活动
北京文化消费品牌周惠民观影活动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2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