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乌梦达、侠克、赵琬微)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主题是“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脑卒中发病率有所上升,并出现年轻化趋势。其致死率、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专家建议,全社会要高度重视,要加强早筛早治,避免“卒”不及防。
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36岁的陈先生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员工,连续加班数日后,晚上在浴室洗澡时,晕倒在地,醒过来不仅无法说话,半侧身体也不听使唤。家人紧急拨打120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这是专家告诉记者的一个近期发生在北京的案例。
专家介绍,我国脑卒中呈现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四大特点。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说,中国脑卒中病人已超过1700万,脑卒中除导致猝死外,还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当前我们国家脑卒中复发率是国外的两倍,多数五年内就复发。这与我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控制率不高有关。”吉训明说。
受访专家表示,卒中是目前中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饮食结构不合理和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卒中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专家介绍,由于卒中是急症,一旦发病,患者马上面临生命危险。因此,让卒中患者及公众快速识别卒中症状,建立及时就医的意识是第一步。当患者出现平衡难、看不清、脸不正、臂不平、语不灵等症状时,家属或目击者须格外警醒,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送至最近的卒中救治中心进行治疗。
防治卒中需避免四个普遍性误区
专家提示,防治卒中有一些误区需要引起重视。
误区一:脑卒中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专家说,卒中患者中很多都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他们误以为脑卒中是属于老年人的疾病,其实现在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都造成了脑卒中风险的提高。
误区二:输液能降低脑卒中风险。专家表示,一些人认为输液可稀释血液,能降低脑卒中和心梗风险,其实这是错误的,而且非常凶险。脑卒中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而定期输液只是突击行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壁慢慢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被阻塞住。这些斑块正是一个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急性脑梗、心梗。“拆除炸弹”需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预防脑卒中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密不可分,是一个长期过程。
误区三:病“好了”就不用吃药了。专家表示,一些人以为治病以后就不需要服药,也是很大的误区。中风的复发率很高,越是高风险人群越要坚持吃药。还有的人因为腿、脚能动了就不吃药了,实际上中风后即使肢体康复了,血管也不一定好转,堵塞可能还存在,应该遵医嘱坚持服药,同时还要加强康复训练。
误区四:一些药物或者动作,是防治卒中的灵丹妙药。专家表示,对于养生保健来说,规律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任何食物包括纳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好的还是保持膳食均衡,每天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粮。
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控制率亟待提高
专家介绍,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是卒中患者最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提高高血压防治的控制率是改善脑卒中的关键。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张新华说:“据估算,目前中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仅有一小部分人血压控制达标,需进一步加强防治。”
专家建议,下一步要加速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防治能力,将高血压纳入入院必测项目。“预防高血压发生是全社会的责任,检出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个体则是医疗服务体系和患者的主要责任。”张新华说,必须通过入院筛查发现高血压人群,一旦确诊立即进行治疗,并长期随诊,最终控制血压达标。
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建议,在提高高血压防治控制率的基础上,要加大急救科普力度和救治培训,对心血管病急重症的救治要从院内延伸至院外,尤其要提升心血管急重症的社会救治能力。
-
北京发布6项考古成果
2022北京公众考古季10月29日开幕,北京市文物局发布6项重要考古成果,包括中轴线、琉璃河遗址、新宫夏商周聚落遗址、路县故城、金中都、长城等考古发现。
-
专家支招如何避免“卒”不及防
(小标题)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控制率亟待提高 专家介绍,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是卒中患者最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
-
医生提示:怀疑卒中,去医院越快越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哪些治疗方法。
-
新华全媒+|科学守护 北京古树焕新生
作为首都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密云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全区有1206棵记录在册的古树。
-
第三届北京(国际)大学生电竞节在京举办
电竞北京2022系列活动——第三届北京(国际)大学生电竞节日前在京举办,以“大学生办、大学生赛、大学生评”为宗旨,本届电竞节旨在通过举办系列活动,为全国大学生提供竞技和交流平台,同时拓展和深化“电竞+”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