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泉水润京城
2022-03-23 08:46:07 来源: 北京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白浮泉曾是大运河北段通惠河水源地,经过近些年的保护修缮,如今的白浮泉恢复了生机。 记者 邓伟摄

  昌平区东部、京密引水渠北岸。时隔20年,这里的一处泉眼,再度喷涌出清澈的泉水!

  去年,北京有81处泉眼复涌。在汩汩泉水中,城市一下子变得滋润、灵动起来了。

  小小一眼泉的背后,是北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一年增加储量28.9亿立方米、地下水位连续6年累计回升9.36米的宏伟巨变。涵养地下水源“藏水于地”,意味着北京真正“解渴”了。

  惊叹:“跨越千年的泉”又来了

  昌平桃峪口水库上游约10公里处,巨石掩映的河道里,一汪清澈的山间溪流汇聚成了一个小小的水潭。水面上,零星水草衬着清冽的流水,在略带寒气的初春里显得格外有生机。

  “少说也得有十多年没水了。这回好,一冬天了,也没见它干!”在附近村子住了几十年的李长发,连连惊叹。

  在他看来,“只记得是在去年夏天几场大雨过后”,仿佛一夜之间,这处山溪又充盈了活水。更惊奇的是,这回的水来了就没走。

  从山溪向南驱车约30分钟,就是有千年历史的秦城泉。

  秦城泉曾是附近居民生活、养殖和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自上世纪70年代起,秦城泉水流量逐渐减少,90年代出现间歇性断流,2002年泉水完全干涸……持续干旱和下游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让泉眼半干涸、干涸已经30余年。

  直到去年8月,两场大雨过后,秦城泉完全复苏,开始喷涌!一时间游客不断,争相前来探访这眼“跨越千年的泉”。

  开源:天然降雨、生态补水双管齐下

  降雨,是地下水最普遍的补给源。去年,北京全年降水量高达924毫米,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位。

  丰沛的降水,通过生态修复的河床下渗,通过数以亿计的城市透水砖下渗,通过专门的雨水管网收集……使地下水位回升有了第一股“底气”。

  除了天然降雨,人工补水也在发力,成为涵养地下水的另一重要来源。

  去年这个时候,北京市启动潮白河试验性春季补水。这是自2019年以来北京实施的第四次生态补水。补水后,断流22年的潮白河北京段全线通水,近2亿立方米水资源入渗地下,密怀顺周边地下水位平均回升3米。

  实施生态补水,是全面推进河湖和地下水综合治理、地上地下协同修复的重要举措。在促进河湖生态复苏的同时,有效回补了地下水,也增加了地下水战略储备。

  节流:5.7万眼机井“一井一码”取水总量控制

  2021年12月,朝阳区鑫坝家园小区完成供水管线和外部管线勾头通水。至此,北京又有20个(单位)小区的自备井结束抽取地下水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自备井供水,在北京并不鲜见。1999年以来,北京遭遇持续十多年的干旱,为了满足城市快速发展供水的需要,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连年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2014年底南水进京,通过市政大管网流入京城千万百姓家。长期超采的地下水终于有了“喘口气”的机会,京城地下水水位也迎来了止跌回升的转折点。

  南水进京的第二年,北京市开启了大规模自备井置换和地下水源地压采减采工作。平谷、怀柔等应急水源地得以“休养生息”,地下水水位开始节节拔升。

  除了居民用水,近年来,北京还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了地下水取水工程(机井)排查摸底工作,严格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如今,全市5.7万余眼机井已全部拥有了“一井一码”的“身份ID”,北京地下水管理正式迈入精细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新阶段。

  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总体思路指导下,北京严守地下水开采红线。地下水年开采量从约20年前的近30亿立方米,下降到约13.5亿立方米。2569眼监测井组成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起了水务、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对全市地下水的立体监测。

  此外,节水也正成为北京的新标签。

  去年春天,“倡导光瓶行动,杜绝用水浪费”率先在党政机关推开。全市换装高效节水器具8万套。顺义、房山等9个区建立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20个、耕地10398亩,杜绝了“农田地面水漫流”。园林绿化等领域加大再生水利用,配置量较上年提升10%……

  稳了:地表水地下水良性循环正修复

  2021年12月28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6.39米。

  2022年3月14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6.30米。

  这几组数字,让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监测评价科科长白国营感到欣喜。“以往每年1月后,地下水位会下降。但今年即使到了现在的枯水季,地下水位依旧在回升。北京地下水位,稳了!”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去年全市河流、水库健康水体占比达85.8%,河湖水质明显改善,水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加,黑鹳、白鹭、苍鹭等一批珍稀水禽成为京城常客……

  尽管修补“历史亏空”仍任重道远,但北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关系正在逐步修复,地下水资源涵养与河湖生态复苏,正向着回归自然的方向演变!

  泉水复涌,水润京华。清新秀美的京城水景,回来了,不走了!(记者 王天淇 通讯员 许睿 张雅丽)

  专家点评

  地下水精细化管控

  生态修复全情景保障

  北京,因水而建,逐水而兴。近年来,北京划定生态控制红线,围绕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新理念新技术应用,推动地下水精细化管控迈向新台阶。

  通过机井码小程序开发以及现场复核等技术方法,北京将机井的分布、开采层位、开采量和管理流程等信息编录数据库,形成全市统一的机井管理信息台账,全面摸清机井和地下水开采底数。以地下水超采治理为目标,新建地表水厂及扩大管网覆盖范围,加快推进水源井置换,加大再生水利用等,形成无替代水源区地下水超采治理的“一区一方案”。

  出台北京市水要素规划管控指导意见,制定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管控实施意见,以地下水“双控”为落脚点,推动地下水精细化管控迈向新台阶。以科学调控和战略储备为引领,前瞻性开展浅层地下水利用及地下水战略储备规划研究,制定地下水蓄水区储备目标及储备制度。以底线思维、忧患意识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城市供水安全和生态修复提供全方位全情景保障。(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总师杨勇)

+1
【纠错】 责任编辑: 胡傲霜
北京要闻
  • 北京五家市属公园游船开航 5G应用让游园更安全
      3月21日,颐和园、北海公园、陶然亭公园等五家北京市属公园游船正式开航。
  • 泛舟湖上5G加持?北京市属公园游船开航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服务管理处处长缪祥流介绍,今年首次在陶然亭公园试点5G游船智慧管理,下一步将会在其他市属公园进行推广应用。
  • 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调度会召开 陈吉宁主持
    昨天下午,市政府召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调度会,总结2021年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研究部署今年重点任务。会议听取本市第一届智慧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智慧城市建设“月报季评”、2022年重点任务安排和“京办”系统建设运行等有关情况汇报,研究审议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方案。
  • 《接诉即办的北京经验》出版
    《接诉即办的北京经验》一书以北京市推行的“接诉即办”改革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建构一套理解其事实本质、观念认知、价值根基、内部运行、设计原理、驱动机制、外部影响和治理意蕴的本体论框架,探索基于首都实践的治理话语和学术体系的发展,推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北大迎来“数字与人文年” 首届数字人文展开展
      展览现场,北大副校长王博表示,数字人文是一个年轻又有活力的学术领域,将成为一座桥梁,让人文学者去面对数字时代提出的很多非常重要的问题。
“世界水日”倡节水
“世界水日”倡节水
珍稀候鸟频频飞临北京平谷
珍稀候鸟频频飞临北京平谷
打卡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
打卡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
北方多地出现降雪天气
北方多地出现降雪天气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494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