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片儿医”,他们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精准的医疗健康服务。
据市卫健委数据,2021年,本市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交上了一份优良的成绩单。全市650个无医疗机构行政村全部完成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站建设,动态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建设完成100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病特色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开展药品需求登记服务,为5934名患者登记用药需求;100余家二三级医疗机构为基层优先提供号源,居民基层首诊率达51.9%;家医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向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处方服务375.7万人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6.4%,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通过签约服务,居民和家庭医生团队建立起稳定的服务关系,这对于应对老龄化、疾病谱变化以及构建密切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居民认可了,我们就有存在感和价值感。”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书记、主任陈应军展示了一幅图画:5位“全副武装”的“大白”紧紧团结在鲜红的旗帜前。这是疫情期间,一位居民有感于基层医务人员的辛苦付出,送来的亲笔绘制的礼物。
陈应军介绍,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门诊量稳居全市各社区首位。目前,中心有家庭医生签约居民40005人,居民签约率达35.9%,其中老年人16550人、签约率达91%,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加精准、更具个性化的服务。中心率先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建立“健康大脑”智能监测云平台,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可视化、精准化。
“这些医务人员值得信任、爱戴和赞扬,对他们存有万分感激之心,谢谢!”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家园卫生站站长刘红霞、护士长赵霞带来了一沓居民发来的感谢信,里面写满情真意切的谢意。一封封感谢信背后,是一个个温馨的医患故事:中医专家治好了老先生痛苦的带状疱疹;送医上门解决了糖尿病患者疫情期间没法住院的困境。社区医护人员“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病善转、慢病善管”,帮助居民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记者 孙乐琪)
-
为冬奥提供新赋能 石墨烯为赛场保温为人保暖
为了保障冬奥会户外工作人员的对讲机、手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很多工作设备在寒冷户外也能正常工作,它们也穿上了石墨烯“外套”。未来,石墨烯技术还将在汽车热管理系统、低温环境特种加热服装服饰、医疗健康装备等领域应用,让全民共享科技冬奥成果。
-
特写:拒绝第四块银牌!
当天下午,成了高木美帆的“独舞”。
-
他们,将北京冬奥带向世界
牙买加滑雪运动员本杰明·亚历山大打开冬奥礼品包,被中国小朋友的画作感动“破防”了。
-
零下20度,他们热得穿短袖干活——中国制冰师护冰“雪游龙”
制作游龙般蜿蜒的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难度不亚于呵护一件“艺术品”。世界车橇赛道的制冰师几乎清一色是“洋面孔”,但随着北京申办冬奥成功,为“雪游龙”培养本土制冰师成为“必答题”。经过两年多的漫长磨炼,中国制冰师告别青涩,首登奥运赛场。
-
滑雪大跳台完成比赛任务 389名志愿者不想说再见
随着苏翊鸣第三跳夺得金牌,首钢滑雪大跳台也圆满完成了北京冬奥会的赛事保障任务。从2月16日开始,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北京冬奥会最早完赛的竞赛场馆之一,而这也代表首钢滑雪大跳台赛会志愿者顺利完成赛会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