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更新”有法可依、有矩可循,是破解城市发展痛点、难点、堵点的前提和基础之一。今年,市人大常委会拟审议城市更新条例,城市更新今后将有法规保驾护航。今天(8日)上午,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第二次全体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向大会报告工作。
回望去年
接诉即办、单用途预付卡等多条例出台
春华秋实又一年,收获满满。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贯穿人民至上立场,凝聚广大群众智慧,明确全面接诉、分类处置、首接负责、限时办理、回访考评、主动治理的工作体系,将党领导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成果上升为法规制度,成为全国首件规范接诉即办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对建立预付卡服务系统和预付资金存管等制度作出规定。制定反食品浪费规定,“叫停”诱导浪费、超量消费等行为,明确外卖平台、网络吃播等主体的责任,营造厉行节约的社会氛围。对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回头看”,邀请代表至少“检查一个点位、发现一个问题、上传一张照片”,就50多个点位、160多个问题开列清单,推动两件“关键小事”久久为功。
展望今年
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拟审议
奋楫笃行启新篇,勇毅前行。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本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也进入届末之年。
今年,又有哪些立法将提上日程?记者了解到,今年,拟审议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等立法项目,继续推进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拟审议节水、土壤污染防治、突发事件应对等立法项目,继续推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居委会工作、安全生产等立法修法;推动改善民生,拟审议城市更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未成年人保护等立法项目,继续推进住房租赁等立法。
人大监督,增强实效。今年,拟对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等开展执法检查;拟听取审议总规贯彻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未成年人审判和检察等专项工作报告;拟听取审议计划、预算、政府债务、国有资产等报告,审查批准市级决算,夯实以“年审+季审”为主要形式、“四问该不该”为切入点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将联网监督系统向计划、国资、债务领域拓展。拟对接诉即办工作条例、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人大代表为民履职,朝着回应民意继续“发力”。在做好代表工作方面,今年将完善“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四级人大代表就有关法规当面征求群众意见,通过调研、座谈、网上调查等多种方式汇集民意民智。用好代表家站,推动“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制度化常态化,代表每月带着议题“进站”联系群众、听取意见,每季度带着问题“回家”学习充电、提升能力,每年带着履职成绩单向原选区或选举单位述职、接受监督,实现代表有活动、家站有活力、履职有规范。(记者 张楠)
(原标题: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第二次全体会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作报告 本市拟立法护航“城市更新”)
-
北京市拟立法护航“城市更新”
让“城市更新”有法可依、有矩可循,是破解城市发展痛点、难点、堵点的前提和基础。城市更新今后将有法规保驾护航。
-
北京:“十四五”时期提升绿电消费比、推进市场化交易
来现余介绍,从需求看,北京全社会用电量由2012年的874.3亿千瓦时,增长到2021年的1233亿千瓦时,增长幅度非常显著;从供给看,形成了“多方向、多来源、多元化”的受电格局和“环网支撑、多点注入、就地消纳”的网架结构。
-
“每月一题”将重点解决17个高频共性问题
昨天(7日)下午,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科技冬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等工作介绍情况,通过一组组亮眼而翔实的数据,展现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成就、新图景、新气象。
-
去年北京市法院在线庭审率达67.4% 持续居全国首位
2021年,全市法院新收案件103万余件,比上年增长22.8%;审结92万余件,比上年增长10.2%。
-
去年全市检察机关办理环境和资源保护类公益诉讼1066件
2021年,全市检察机关办结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案件87661件,较2020年、2019年分别上升81.5%、40.1%,办结率96.6%,同比上升14.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