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演出现场。记者 方非摄
特拉文斯基《焰火》奏响,音乐恰如其名,热烈活跃、色彩缤纷。一曲奏完,指挥家、作曲家谭盾携中国爱乐乐团起身,向观众致意。“大家看见‘烟花’了吗?创作这部作品时,斯特拉文斯基还是学生。”谭盾转身面向观众,开始了满怀深情的导赏。把现代音乐带入大众视野并将民俗题材创作推向极致的斯特拉文斯基,是谭盾学生时代就景仰的“英雄”。如今,敬意化为跨时空的碰撞。昨晚,“新作与纪念”交响音乐会在保利剧院举行,谭盾带着自己的作品,与斯特拉文斯基展开了音乐的“对话”。
《焰火》之后,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谭盾创作的二胡协奏曲《火祭》迎来首演,它诞生在疫情期间,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祭祀音乐与宫廷音乐,以5种情绪构筑一出当代音乐的舞台祭祀,想象人与自然的对话,表达对战争的反思,祈愿人类和平。
尤为特别的是,担任乐曲独奏部分的陆轶文要同时演奏二胡和二胡的前身“奚琴”,即一件谭盾根据敦煌壁画设计复制的乐器。与二胡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奚琴有三根弦,谭盾先请泉州的老艺人做出了乐器的雏形,然后在上海民族乐器厂进行了“工业化、科学化”的尝试。“奚琴能发出非常古老而质朴的声音。”陆轶文说。演奏时,她需要用大拇指拨动其中一根弦。这种弹法,是谭盾向一位老人家请教得来的,某一天,他走出灯市口地铁站,正好遇见一位盲人在拉二胡。让人感慨的机缘发生了,谭盾仔细一看,老人手中的二胡恰好是三根弦。
“乐器就是人类的历史。乐器断了,历史也就断了。”奚琴与二胡见证着中国音乐的发展传承,谭盾希望通过它们与交响乐团的并置,以及与斯特拉文斯基的对话,“让中国看到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中国”。《火祭》以一个单音Re展开,“作为穿线,就像书法的一笔,引申出无限丰富的动机、和声复调与声音层次。”谭盾说。包括这种自极简不断衍生发展的构思在内,《火祭》充满了对中国文化与美学的挖掘继承。演奏时,谭盾把整个乐队分别布置在二楼观众席和舞台上,前者站,后者坐,正如唐代乐伎中的立部与坐部。全曲推进中,各种奇妙的声响出其不意地在剧场的各个位置环绕传出。谭盾与乐手们有时也要“发声”歌唱,悠长的吟咏更增添了作品悠远空谧的况味。
下半场,谭盾的《古筝与琵琶双重协奏曲》继续上演。青年琵琶演奏家韩妍、古筝演奏家苏畅与乐团配合默契,将中国原初音乐中神秘热烈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斯特拉文斯基充满戏剧性的成名作《火鸟》中,音乐会迎来尾声。这位今年逝世50周年的现代主义音乐巨匠创作的旋律,再一次回应了本届音乐节“大师与纪念”的主题。
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在这场音乐会里正式收官。自10月9日起,21套、24场精彩音乐会陆续登台。时值建党百年,来自全国20余个乐团和机构的百名党员演奏家共同拉开了本届音乐节的大幕;在“大师与纪念”的主线下,圣-桑、马勒、斯特拉文斯基等西方音乐大师与丁善德、郭文景、陈其钢、谭盾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共同上演,在东西“对话”中彰显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歌剧《浪子的历程》中国首演、巴洛克音乐剧场《自然颂歌》、委约作品《火祭》彰显着古典音乐“内循环”下音乐节接轨国际前沿的调性和视野;以“00后”指挥金郁矿和新古典室内乐团为代表的年轻人,让更多观众看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力和未来。(记者 高倩)
-
天宫院街道推出"充电一卡通" 将实事办到心坎儿上
与老人交流的女士是天宫院街道工委书记贾淑丽,那天,她正与街道、社区干部走社区、找问题,正巧碰上赵宪坤。贾淑丽说,街道在18个社区和地铁口、商圈等公共区域安装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设备63组,其中充电桩37组,充电柜26组,共计1083个充电口,解决了居民充电难题。
-
顺义将建设北斗应用示范基地 提升产业赋能和服务
北斗导航创新应用与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日前在顺义区召开。当前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北斗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
平谷金海湖邀市民赏彩叶 将持续至11月15日前后
上周末,桃醉平谷·金海湖第四届红叶观赏季在国家4A级景区金海湖启动,将持续至11月15日前后。两万余亩彩叶林已逐渐披上红装,与波光粼粼的金海湖交相映衬,7条特色路线邀市民亲水赏秋色。
-
北京2035年建成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 慢行比例提升
回龙观至上地的自行车专用路培养了一批“通勤铁粉”,截至9月底累计通勤超400万人次,构建了一条全新的绿色通勤走廊,骑行成为回龙观、上地之间最便捷的出行方式,累计减碳量超1100吨。
-
午夜,“雪游龙”里补冰忙 制冰师们开始新的忙碌
“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全长1975米,由16个倾斜度和弯度各异的弯道组成,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制冰师卫家良打开赛道旁的水龙头,手持水管、喷头对准清扫过的冰面,开始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