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故宫博物院以“考古视野下的文明交流与互鉴”为主题召开第五届“太和论坛”上,一段《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地下寻真》的影片揭开故宫近年28项考古发现的幕后故事。
微创发掘见“面”即停
在故宫里搞考古,秉承着一套严苛的规范。“微创发掘,见‘面’即停”是其中一条。专家说,在600余岁的紫禁城里挖土,只在需要位置进行局部“解剖”,一旦发现重要砖面、地面、活动面就不会再往下清理。
几年前,慈宁宫花园东院进行考古,遗址发掘总面积约670平方米,只有两处“创口”面积约2平方米和1平方米的探坑,工作人员向下清理至生土层外,其余探方都是依靠清理各种自来水管、暖气管、消防管施工沟壁的地层等,科学区分出明早期和后期,清中期三个时期的磉礅、砖面、排水沟等遗迹,为寻找明代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础的范围、结构和营造工艺获取了丰富的考古资料。据推测,这里可能是明初大善殿的地基。
地下发掘补历史细节
通过考古发掘,晦涩平铺的史料记载变得生动起来。在南三所区域对宫殿基址的发掘,可以看出雍正以后不再预立太子而发生的政治制度变革,即曾经的太子居所面积缩减。南大库旁清代御窑瓷器埋藏坑遗迹,揭秘了皇权制度下对于专属物品的严格管理制度。东城墙根儿下找到了明永乐时期的地面,意味着故宫的地面已经抬升了大约1米。
600年前的紫禁城是什么样子?隆宗门西广场的一次考古发掘,为元明时期的历史风云变幻提供了新的解读可能性。88平方米的发掘区域里,专家找到了清晰的元代夯土层范围,证明了现在的故宫就坐落在元代大内宫殿的基址上。这里被称为故宫“三叠层”,元代以来不同时期的文化层被划分出来,对研究紫禁城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划分院区保护性发掘
紫禁城里的考古,发掘地点都是被动的,且每一次面积小,揭露出的遗迹可能做出多种推测。为了改变这种“管中窥豹”的困扰,专家以历史功能为依据将故宫保护范围内划分为48片相对独立的院区,编制遗址代码和探方、探沟号。截至目前,故宫考古研究所已经对28个区域开展了保护性考古发掘。
故宫还将不同区域的土质土色、包含物、营造方法等记录下来,结合地质勘探、地理信息和砖石数据库建设,像拼图一样逐步复原某一区域乃至整个紫禁城的沿革与布局。(记者 刘冕)
-
北京续贷中心累计完成续贷审批金额364亿元
北京续贷中心已完成续贷审批8628笔、审批金额364亿元,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过桥”“倒贷”难题,降低了融资成本。
-
北京发布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收录596种动物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此次《名录》公布的596种北京陆生野生动物进一步明确了北京的动物资源家底。
-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艺术一点通”讲座收官
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主办的国庆档“艺术一点通”讲座于近日完美收官,为广大群众在国庆假期期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
普法活动到身边 一起学学民法典
“孝老敬亲 一路相伴”重阳节关爱老人主题活动在通州区梨园镇举行。北京市老龄协会权益保护处处长尹政伟介绍,老年人普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也比较欠缺。
-
登高祈福 敬老孝亲 18项活动陪老人过温暖重阳
重阳节,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将在11家市属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登高祈福、敬老孝亲、名花展览、民俗互动等18项游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