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破局游艇经济“高端化”认知 激活大众消费新潜力-新华网
2025 10/24 14:49:37
来源:新华网

专家建议:破局游艇经济“高端化”认知 激活大众消费新潜力

字体: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孔令佳)海南三亚湾海域,一艘艘游艇载着游客驶向蔚蓝大海,甲板上的欢声笑语与海风交织。2023年,三亚游艇出海16.11万艘次,接待游客107.9万人次。这组数据背后,是游艇经济加速崛起的缩影。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当前消费市场呈现“高端品类遇冷而平价消费受热捧”的结构性特征,游艇经济的“去高端化”转型恰好契合市场需求变化,有望成为激活服务消费的新经济增长点。

扭转认知,让游艇回归休闲本质

  消费观念的转变,为游艇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也让“扭转认知误区”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曾经被牢牢贴上“富人专属”标签的游艇,如今正通过小型休闲艇租赁、内陆湖泊短途游等更贴近大众需求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往“遥不可及”的水上休闲,现在大众也能负担,市场需求正从“小众高端”向“大众休闲”的方向稳步拓展。

  沈建光在分析中国消费结构性分化时表示,认知偏差让游艇这类具备大众消费潜力的领域发展受限。实际上,游艇并非只有“豪华大艇”这一种形态。从适合家庭出游的5-8人休闲艇,到用于水上运动的帆船、皮划艇,再到内陆湖泊的观光游船,这些多样化的产品形态早已具备“大众化”基础。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人仍将游艇与“奢侈品”“小众娱乐”挂钩,没意识到其作为“水上休闲工具”的属性。

  扭转这一认知,需要行业与社会共同发力。沈建光建议,可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培育,打破游艇消费的“高端化”刻板印象,让更多人看到它的多元化与亲民属性。比如,游艇企业可开发轻量化服务套餐,推出灵活的分时租赁模式,降低大众的尝试门槛,让“游艇消费”真正从“遥不可及”变得“触手可及”。

政策与资源,为游艇经济铺路搭桥

  一系列政策正为游艇经济保驾护航。如福建简化小型游艇登记流程,为大众消费扫清了政策障碍。

  沈建光表示,扩大服务消费是提振内需的重要抓手,而中国服务消费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游艇经济覆盖研发、设计、制造、内装、管理等全链条,还能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若能通过政策优化充分激活大众需求,游艇经济将成为填补服务消费缺口的重要力量。他强调,游艇消费可通过政策激励释放潜在活力,比如发展跨区域游艇自由行等模式。

  中国丰富的水域资源,也为游艇经济大众化提供了天然条件。从沿海的海南、广东,到内陆的长江流域、湖泊群,不同区域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业态。沿海地区主打海岛旅游相关的游艇服务,内陆地区聚焦湖泊休闲类游艇项目,无需大规模基建就能满足大众需求。浙江千岛湖的游艇垂钓、江苏太湖的环湖观光航线,正是资源适配与大众需求结合的成功实践。

科技与生态协同,让游艇消费更可持续

  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入,不仅提升了游艇性价比,也让它更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目前,游艇制造商可定制氢燃料休闲艇,续航已突破500海里且实现零排放;“智能驾舱系统”借助AI航行辅助实现自动泊靠,操作失误率下降90%,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

  这一发展趋势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高度契合。沈建光认为,新产业、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消费形态,游艇产业通过新能源改造与智能化升级,既降低了消费门槛,又契合绿色消费趋势,这种“技术赋能+市场下沉”的模式,正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与此同时,生态保护始终是游艇经济发展的底线,也是赢得大众认可的关键。各地遵循“绿色发展”原则推进基建项目。上海将旧工业港口改造为游艇泊位与滨水休闲广场,杭州西湖要求机动船舶采用无污染能源,海南推广环保材料并加强排放管控。这些做法既回应了大众对生态环境的关切,也保障了游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联动,扩大就业与消费覆盖

  游艇产业链长、就业带动性强,其发展还能带动更多区域,让更多人群受益。当前,“沿海制造+内陆配套”的协同模式已逐步形成:沿海地区聚焦游艇总装与高端部件生产,内陆地区承接内饰加工、维修保养等环节。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还为内陆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重庆的游艇内饰生产、武汉的游艇运维服务、珠海的中小型游艇制造,都是这一模式可行性的有力证明。

  沈建光认为,区域联动发展不仅能扩大就业覆盖面,还能通过产业下沉带动消费下沉,契合当前的消费特征。未来,长三角、珠三角向内陆省份的辐射将进一步加强,通过试点区建设与税收优惠,游艇经济的红利将覆盖更广泛区域。

  从三亚湾的蔚蓝海岸到浙江千岛湖的碧波荡漾,从氢燃料游艇车间到旧码头改造的市民空间,中国游艇经济正经历从“高端小众”到“大众休闲”的转变。沈建光表示,当游艇真正褪去“高端符号”的外衣,成为大众可及的休闲选择时,它激活的将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服务消费升级与内需增长的新动能。

【纠错】 【责任编辑:孔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