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 题:从“百队杯”到全运会——北京少年的冠军之路
新华网 杜文杰
终场哨响,广东梅州五华奥体中心的夜空被欢呼声划破。北京U16男足的小将们与冲入场内的教练员、队员紧紧相拥,泪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在灯光下闪烁。“北京,冠军!”的呐喊声响彻球场,少年们将主教练王长庆高高抛向空中……
几天前,他们为北京代表团夺得了第十五届全运会竞技体育项目的首枚金牌,也创造了北京队在全运会男足项目上的历史最佳成绩。
北京U16男足队员将主教练王长庆高高抛起。(受访者供图)
这份荣耀,是北京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蕴长期滋养的结果。
“‘百队杯’是我绿茵场上的第一个正式舞台。”右边前卫刘潇锴回忆第一次参赛时,还是个“连球鞋带都系不利索的孩子”。他和队友们站在场外看大哥哥们踢球,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足球是这样踢”。
这项创办于1984年的青少年足球赛事,已伴随北京孩子走过40多个春秋。在球队可兼任前锋和中后卫的马名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参加“百队杯”、青少年锦标赛、校园联赛等赛事。“和来自各学校、青训机构的伙伴们同场竞技,让我很早就理解了竞争和荣誉感。”
组织前卫王思泽形容自己是“跟着‘百队杯’一起成长”的北京孩子。足球让他懂得了“团结”“拼搏”“坚持”的含义,也提升了抗挫折能力。
北京市足球协会副秘书长陈长红介绍了北京的足球竞赛体系:从6岁“百队杯”,到8至12岁“京少联赛”,再到13岁以上“锦标赛”和“希望杯”,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长城杯”,最终通向国安俱乐部的中超联赛。
这一多层次、全年龄段的体系为不同水平的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锻炼平台。“今年,北京市还牵头举办华北地区青少年三大球联赛,进一步拓宽竞赛平台。”
北京U16男足队员在全运会决赛中拼抢。(受访者供图)
在刘潇锴的家长看来,足球在北京“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兴趣’,更是一种融入家庭日常的‘生活氛围’”。这种氛围让孩子在足球道路上永不孤单,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这种氛围还能帮孩子扛过“想放弃”的难关。一次受伤后,刘潇锴情绪低落,爸爸带他去鸟巢观看阿森纳比赛。现场球迷的热情和球员精湛的球技让他重燃训练动力。
马名扬的家长说,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孩子在学习和训练间得到很好平衡,“不再像过去那样在踢球和读书间做艰难抉择。”
“现场的球迷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马名扬说,关键时刻的呐喊助威给予球队无尽力量。
刘潇锴认为,球迷的支持是能“穿透疲惫、驱散紧张的‘精神能量’”。“长城杯”战胜韩国队后,家长们“继续战斗!”的呼喊让全队热泪盈眶,带着这份自信和勇气出征全运会。身披北京队球衣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刘潇锴12岁首次外出比赛时,妈妈就告诉他,“北京”二字不仅在胸前,更得时刻放在心间。
主教练王长庆是北京足球青训体系培养的球员,也曾参加过“百队杯”和全运会。他说:“愿意身披‘北京’球衣,为这座城市全力拼搏,是我们选人的先决条件。球队文化认同有时比技战术更重要。”
马名扬说,球队的口号是“为北京一拼到底,一赢到底!”这座冠军奖杯是北京足球文化结出的果实,要让“北京足球的文化和冠军气质延续下去”。
小球员在今夏的“百队杯”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北京市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朱宏说,足球为北京的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凝聚力与多元文化载体。全运会夺冠体现了体教深度融合的成果,从“班超”到“百队杯”的有机结合,为孩子们创造了成长平台。
目前,北京市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51所,其中足球传统校179所。“未来将推动‘百队杯’提质升级,分级分层分时开展,兼顾普及与提升需求。”朱宏说。
王长庆认为,“百队杯”普及足球,高质量训练和高水平比赛则造就高水平球员和球队。全运会前的“长城杯”赛事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球队适应高强度比赛节奏,检验技战术执行水平。
家长们的支持也是夺冠的关键。王长庆说:“这些年一路走来,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枚金牌里有他们的贡献。”
北京足球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创新。工体的呐喊、“百队杯”的历史、“长城杯”的国际化……共同熔铸成北京足球文化的底色。
当小将们高举起冠军奖杯,他们不仅赢得了比赛,更印证了足球文化滋养对于青少年成长和冠军之路的深层价值。这个冠军是一个城市足球文化生态良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激励着更多北京少年踏上绿茵场,书写属于自己的足球梦想。
北京足球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冠军的基因,早已深植于这座城市的足球文化血脉之中,静待下一次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