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杨懿瑾 胡傲霜)在日前举办的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数字菜田”农业数智管控应用入选“北京数字经济十大标杆应用”,成为农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典范,充分展现了北京在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中的领先成果。
作为助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北京市设施智能环境调控技术由北京市数字农业农村促进中心携手科研院所、高新企业联合研发推广,目前已贯穿市、区、园区三级农业生产体系,覆盖通州、大兴、昌平、平谷、密云、朝阳等9个涉农区的67家重点园区。这项技术操作简单、贴合实际生产需求,做到了让智能科技服务农业生产。
北京市数字农业农村促进中心副主任芦天罡介绍,技术采用首创的“1+1+N+N”异构系统集成体系,彻底解决了不同农业物联网设备的兼容问题。对于生产者来说,只需一次简单接入,就能实现对卷膜、微雾、水肥等各类智能装备的全域控制,无需再为设备不匹配而烦恼。同时,团队创新 “政产学研用”协同研发模式,将农业专家的丰富种植经验与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深度融合,打造出的作物生长模型通俗易懂,生产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深度融合AI算法与图像识别技术,让操作更加便捷智能。通过图像识别,系统能自动监测作物生长状态,结合AI算法给出精准的环境调控建议,生产者只需按照提示进行简单操作,就能实现科学种植。以番茄种植为例,以往需要凭经验判断的温湿度、光照等调控,现在系统会自动给出最优方案,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
据悉,目前技术团队正基于北京气候特点和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持续优化系统界面和操作流程,让技术更贴合生产者的使用习惯。未来,随着适配多作物、多设施类型的农业智能模型库不断完善,设施智能环控技术将在“好用”的道路上不断升级,让更多农业生产者轻松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