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5日电(侠克、马顺昌)在人类大脑颅底深处,有一个不足豌豆大小的器官——垂体,它被誉为“内分泌司令部”,掌控着生长、发育、代谢等关键生命活动。当这个“微型司令部”发生病变,长出垂体瘤时,看似微小的肿瘤可能引发一系列复杂症状,并涉及多个学科。
眼科通常是最早发现“信号”的侦察兵。北京天坛医院眼科专家介绍,眼科医生往往是最早发现垂体瘤踪迹的人,因为垂体的位置特殊,恰好位于视交叉的正下方,当肿瘤逐渐增大时,会向上压迫视神经,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捂住了“视觉通路”。
患者最初可能出现视野缺损,比如双眼外侧的物体看不见,医学上称为“双颞侧偏盲”。随着肿瘤生长,视力会逐渐下降,严重时可能失明。眼科医生通过视力检查、视野测试和眼底镜检查,能捕捉到这些早期信号。很多患者以为是老花眼或白内障,直到视力严重受损才就诊,这时肿瘤可能已经很大了。
内分泌科是破解“激素密码”的解码者。垂体虽小,却能分泌多种激素,如泌乳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调控全身代谢。当垂体瘤干扰激素分泌时,身体会发出一系列“密码式”信号,而内分泌科医生就是破解这些密码的专家。
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专家介绍,部分女性患者常因“妇科问题”辗转多个科室,直到激素检测才找到病因。除了泌乳素异常,生长激素过多会导致“肢端肥大症”,即成年人手脚变粗、面容变宽,青少年则会患上“巨人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剩则可能引发“库欣综合征”,表现为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等。
而内分泌科的“武器”就是精准的激素检测。通过血液检查,能锁定异常的激素类型,进而推测肿瘤性质。对于疑难病例,还会采用“岩下窦取血”技术,从患者腿部静脉插入导管,直达垂体附近的岩下窦,抽取血液检测激素水平,精准定位肿瘤是否具有分泌功能。这些检测结果不仅是诊断的关键,还能指导后续治疗,比如泌乳素瘤可优先采用药物治疗,而其他类型可能需要手术。
当垂体瘤引发明显压迫症状或药物治疗无效时,神经外科医生就成了“攻坚主力”。垂体瘤虽多为良性,但位置深,周围有视神经、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手术就像在“刀尖上跳舞”。
据介绍,目前经鼻蝶入路手术是垂体瘤的主流术式。医生通过患者鼻腔,借助显微镜或内镜到达垂体窝,无需开颅就能切除肿瘤。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但对于巨大垂体瘤或侵袭性肿瘤,可能需要开颅手术,从颅骨上方进入,更彻底地清除病灶。
手术的目标不仅是切除肿瘤,更要保护垂体功能。术中需精准避开正常垂体组织和周围神经血管,否则可能导致尿崩症、垂体功能低下等并发症。随着神经导航、术中磁共振等技术的应用,手术精度大幅提升,肿瘤全切率可达80%以上。
对于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的“顽固肿瘤”,放疗科医生会拿起“精准射线”武器。通过伽马刀、质子治疗等技术,将射线聚焦于肿瘤,像“定向爆破”般破坏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这种治疗无需开刀,适合高龄或手术风险高的患者。
垂体瘤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无法靠单一科室“单打独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垂体瘤的诊疗正迈向精准化。基因检测能预测肿瘤的侵袭性,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积极治疗;术中导航系统如同“GPS”,引导医生避开关键结构;新型药物能更精准地抑制激素分泌,减少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