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记者田晨旭)夏日,走进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弯弯的河道旁伫立着一个个乡村院落,有人在树下乘凉,有人闲庭信步,一幅恬静美好的山村风光。而每一位到此游玩的游客总能注意到,村里四处都写着“敛巧饭”的字样。
何谓敛巧饭?对于每一位杨树底下村的村民而言,无论离家多远,每年正月十六都要回到村里团聚,吃上一碗红豆饭,尝一尝海带炖肉——这项绵延了近200年的民俗,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敛巧饭。
据敛巧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靳洪安介绍,这项民俗的产生源自于一则传说:在大约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霍、靳二姓的两家人慢慢地从外地迁至杨树底下村定居。初来乍到,因缺乏种地的种子,两家各派一人去外地乞讨,并得到了好心人的捐助。然而在归途中,两人不慎将种子撒落到了岩石缝中。正在绝望之际,几只山雀用尖嘴把种子一粒粒地叼出,并还给了二人。而正是这批种子,让两家人在当年种上了地,迎来丰收。
图为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的敛巧饭文化广场。新华社记者 田晨旭 摄
“此后,为表达对山雀的感激,村里每年正月十六都会从各家敛收食材制作大锅饭。在村民们食用前,村里的年长者会扬饭喂雀,祈福祷告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数年下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民俗活动。”靳洪安介绍,由于当地人将“雀”称为“巧”,这一民俗活动又兼具“乞巧”风俗,因此便得名敛巧饭。
2025年2月13日,在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靳洪安进行扬饭喂雀祈福仪式。新华社发
2008年,传承百年的敛巧饭民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的名气也愈发壮大。借此机遇,琉璃庙镇与杨树底下村依托这项民俗打造了敛巧饭民俗文化节,活动范围也慢慢扩大到全镇的25个行政村。一场原属于霍、靳两家的祈福家宴,逐渐演变成面向八方游客的文化盛宴。最热闹时,仅杨树底下村一个村,每天就要接待上万名游客。
靳洪安介绍,为了招待好远道而来的游客,村民们凌晨3点便会起床,在村头敛巧饭文化广场的100口铁锅中将数千斤粮食、数千斤猪肉和数量不等的白菜、海带等食材制作成可口的佳肴,款待来自四方的游客。
与此同时,组织者们还在传统民俗上不断创新,在现场设置民俗表演、非遗互动活动、特色农产品与文创产品展销市集等多元项目,让游客们有得吃、有得玩,更带得走,既提升了敛巧饭活动的趣味性,也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感。
2025年2月13日,在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游客们排队凭票领取敛巧饭。新华社发
琉璃庙镇党委书记蔡长润介绍,在今年举办的第十六届敛巧饭民俗文化活动上,全镇累计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余万元。其中杨树底下村主会场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收入200余万元。
“这项活动已不仅是传统民俗的展示,更成为带动乡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文化品牌。”蔡长润介绍,连续十六届敛巧饭民俗文化活动的举办显著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了当地文旅、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走过近两百年,敛巧饭如何继续发展?对此,蔡长润表示,希望通过继续深入挖掘敛巧饭文化内涵,以“非遗+节会”“非遗+旅游”等方式继续发扬这张文化名片的带动作用,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将其打造为京津冀地区知名的非遗品牌和乡村振兴典范。
“我们期待有更多人来到这方山水之间,感受传承百年的民俗文化,尝尝满是乡愁的柴火饭,让敛巧饭成为一场永不散去的宴席。”靳洪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