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7日电(刘品彤)为推动北京市西城区教育高质量优质均衡发展,西城区委区政府推出“小而精”“小而美”项目,采取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大师团队进校园、构建特色课程、凝练校园文化等举措,推进一批规模较小的学校建设成为教育有特色、发展有品质、校园有颜值、办学有风格的精品特色学校,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具特色”的教育生态。日前,新华网就“小而精”“小而美”项目整体目标与进展情况,专访了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任蔡冬梅。
图为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任蔡冬梅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发 于浛 摄
新华网:请您介绍一下西城区“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的整体目标与进展情况。
蔡冬梅:确定“小而精”“小而美”项目的初衷就是让西城义务教育更加均衡、更加优质,从而不断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随着义务教育生源逐年递增,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凸显,尤其是老城区胡同深处的一些学校,因为规模、周边环境、校园设施、资源等问题影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小而精”“小而美”项目确定19所这样的学校,举全区之力,精准“点穴”,寻找这些学校“新的生长点”和“新的发力点”,力争经过2至3年的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教育有特色、发展有品质、校园有颜值、办学有风格的精品特色学校,形成更加良好的西城教育生态。
在西城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在各所学校名誉校长的大力推动下,我们首先对这19所学校的基本情况做了摸排,根据摸排情况确定了每所学校的发展着力点。然后启动大师营活动,邀请9位著名设计师对19所学校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设计,邀请的大师名气不是最大,但水平高,可以用高超的设计智慧克服现有条件困难,把一些不可能变成可能,在小空间里做出大文章。19所学校的设计方案基本完成,我们会分步实施,今年暑假将完成22个提升类的改造项目,涉及10所学校。
此外,我们用优质资源赋能学校内涵发展,精准研判每所学校的发展难题,有针对性地引进发展所需的资源。通过与文旅局、商务局、高校广泛合作,为19所学校提供课程资源。仅首都师范大学就有14所院系参与,目前首批资源47节课程已对接到19所学校。通过教研员课堂听课指导、专题研讨、专场展示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我们还在信息化建设上重点扶持,首先是硬件的集中改造,其次是项目的重点扶持,比如8所学校参与智慧作业项目,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学情诊断分析。
图为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任蔡冬梅与学生参加校园活动。新华网发 于浛 摄
新华网:我们了解到“小而精”“小而美”项目的每所学校都由一位区领导担任学校名誉校长,请介绍一下该项目工作机制方面的特色。
蔡冬梅:这一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区领导高位引领、提级调度。每一位区领导担任每一所学校的名誉校长,既挂帅又亲自出征,通过多种方式先后到学校调研50余次,很多都是现场办公。这种工作机制对破解跨部门协调难等问题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真正能够实现用校外的“大资源”解决校内“小问题”。
采取部门协同推进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实现教育、规划、财政等各部门高效协同,给予学校政策、项目、资金、资源等多方支持,实现了“校有所呼,我有所应”。仅区委书记孙硕主持的联席会议就有十余次,参与了19所学校方案审定。实行双联络机制,每一位区领导联系一所学校,同时教育两委为每一所学校配备一位联络员,做好上下、左右的沟通以及落实工作。
总之,我们统筹了学校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举全区之力来助力这19所学校全面发展。
图为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任蔡冬梅。新华网发 于浛 摄
新华网:项目开展一年以来,您认为项目校在环境打造、设施投入、课程开设、师资力量等方面有哪些明显的改进提升?
蔡冬梅:我觉得最立竿见影的变化就是校园环境的明显改善,我们之所以邀请9位设计大师,不仅是看中他们的名气,更看重他们高超的技艺,希望用大师的智慧设计来弥补这19所学校在办学发展空间方面的不足,现在也确实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利用小空间来做大文章的。
在今年5月底6月初,改造后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涭水河分校即将亮相,北京市西城区鸦儿胡同小学也将在7月份的时候与大家重新见面。这些学校的学生运动空间、阅读空间、活动空间都得到提升和改善,现有的学校空间也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都是可以明显看到的。
另外,这19所学校的干部老师、学生和家长的精神面貌都得到了提升,大家都感到振奋,一想到能抓住这个宝贵机会促进学校发展,突破原有的管理机制,在小切口下做出大文章,解决学校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大家就充满了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