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美” 蕴“美”于校——专访北京市西城区登莱小学校长梁振毅-新华网
2023 05/09 08:34:09
来源:新华网

以“小”见“美” 蕴“美”于校——专访北京市西城区登莱小学校长梁振毅

字体: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刘品彤)为推动北京市西城区教育高质量优质均衡发展,西城区委区政府推出“小而精”“小而美”项目,采取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大师团队进校园、构建特色课程、凝练校园文化等举措,推进一批规模较小的学校建设成为教育有特色、发展有品质、校园有颜值、办学有风格的精品特色学校,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具特色”的教育生态。日前,新华网就“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建设进展,专访了北京市西城区登莱小学校长梁振毅。

  图为北京市西城区登莱小学校长梁振毅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 毕尚宏 摄

  新华网:登莱小学历史悠久,地处文物保护单位,请从地理资源、文化背景等方面介绍下学校自身的特色和魅力。

  梁振毅:登莱小学位于西城区牛街街道,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与共和国同龄的现代化小学。校址为唐代建制的古刹宝应寺,为区级重点保护文物。现有24个教学班,800余名学生,62位教职工,高级教师和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1人,占全体教师的42%。

  作为一所有着70多年历史的学校,学校在改革与发展中,围绕“以国学文化奠基,打造高品质学习型学校”的办学目标努力前行。学校在沿袭与坚守中探索和创新着,走出特点,办出特色。

  图为北京市西城区登莱小学的学生穿着印有不同节气的衣服跳二十四节气操。新华网 毕尚宏 摄

  一是做到“小”而不“陋”。学校占地不大,但也自成一派,古风汉韵的国学堂、儒风浩荡的孔子像,连廊木架下三进式的院落,古槐银杏凉荫匝地的景致,都体现着学校发掘自身资源,守护校址特色的初心。二是做到“小”而不“弱”。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学校”“北京市百所魅力学校”“北京市首批学习型学校”以及“北京市足球和跆拳道传统校”,办学水平得到社会认可。三是做到“小”而不“怠”。学校撰写的经验文章作为全国24篇之一、西城区唯一入选的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优秀案例,刊登在教育部网站,反映出了学校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的新思考、新实践。

  图为北京市西城区登莱小学的跆拳道课程。新华网 毕尚宏 摄

 新华网:学校决定深挖“小”节气之美的灵感来源于哪里?结合“小而美”二十四节气项目的具体内容,谈谈学校在课程安排、团队建设、实践活动等方面开拓了哪些创新举措?

  梁振毅:灵感一是来源于学校校舍红墙青瓦,三进式院落古朴典雅,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为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养资源。二是学校从2012年开始就确立了以国学文化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节气”文化的学习,培育师生中华民族源意识、历史观、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学校制定出台了《登莱小学“小而美”二十四节气主题实践实施方案》,组建“小而美”核心项目团队,做好契合二十四节气项目实施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一书一册一库一卡”(即《登莱小学二十四节气教师指导用书》《登莱小学二十四节气学生实践手册》《登莱小学二十四节气资源库》《登莱小学二十四节气通关卡》),完成课程一体化安排,向“小而美”的目标不断迈进。

  图为北京市西城区登莱小学举办“春苗读书节”。新华网 毕尚宏 摄

  学校采用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民俗和文化。例如围绕语文学科单元要素,以“清明”为切入点实现古诗教学、习作教学和班会课展示为一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广播、橱窗、信息平台等宣传渠道使学生熟悉掌握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点和相应顺序。每到一个节气,学校都会下发面向学生的“节气信”和面向教师的“节气卡”,让师生感受节气之美。

  同时,一些节气活动也让学生们在可触、可感、可赏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节气的无穷魅力。春分节气,学校召开“春耕劳作忙 运动促健康”节气趣味运动会。学生积极参与小背篓运种子、独轮车清渣土、金扁担送肥料、齐动手学插秧、种植盒培新苗等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感受了春季劳作的辛苦。谷雨节气,学校“春苗读书节”拉开帷幕,班级读书会、好书分享会、年级赛诗会……学生们像棵棵幼苗在知识的雨露滋润下拔节孕穗,茁壮成长!

  图为北京市西城区登莱小学的学生展示足球特色项目。新华网 毕尚宏 摄

  新华网:在建设“小而美”特色项目过程中,学校有没有面临过一些困难,是如何解决和克服的?

  梁振毅:学校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实现“小切口,筑牢全面育人体系”。学校聘请西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缪剑虹为学校名誉校长,成立书记校长牵头的“小而美”项目领导小组,并在充分调研、集体讨论、反复研磨的基础上确立了“深挖‘小’节气之美,培植儒雅少年”的项目建设主题,既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追求文化传承的价值需求,同时契合学校办学的发展实际,力求以“小”见“”美“,蕴“美”于校。

  第二个方面困难是学校校舍陈旧,又是重点文物,怎样改建能够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发展。在立项后的一年中,学校借助区教委搭台成立的大师团队进行校园改扩建工程建设。胡越大师团队多次到校进行实地踏勘,就学校建设稿和区校领导反复研磨。新形成的校园改造方案中,学生活动空间得到了增加,校园利用率得到了提升,校园环境实现整体升级,校园静美的愿景更加清晰。在项目研究与实践中,学校更是得到区委、区教育两委和街道、社区等主管领导的亲切指导与大力支持,切实解决学校困难,实现方案的深度推进。

  图为北京市西城区登莱小学的教学课堂。新华网 毕尚宏 摄

  新华网:登莱小学在教学实践方面有何经验可以供其他小学参考?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梁振毅:一年来的实践,通过系统的课程打造,以“纵横相交”的方式进行系统的课程构建。横向,实现学科课程跨界融合。着力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节气元素、节气文化、节气内涵,融于各学科教学实践中。纵向,实现课内课后贯通衔接。将“节气”由课内延伸到课后,作为课后课程研发与实施的抓手,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在节气文化的浸润下,孩子们了解民风,体验民俗,传习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们透过农事节律品味着成长节奏,品悟着育人之道;家长们按时收到学校的一封封“节气信”,携手学校一起育人。三方融合完善课程建设,使其生活化,常态化,体系化,不断推动学校发展。

  学校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小而美”项目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更多的教育资源,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作为“小而美”特色校,未来,登莱小学必将会在西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与不同规模和形态的学校各美其美,与项目组的伙伴校相互学习、借鉴欣赏,实现美人之美,并在致力追求巩固教育高原、打造教育高峰、做有温度的西城教育的道路上并肩向前、美美与共。

【纠错】 【责任编辑:刘品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