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力民营企业向“新”求“质”?如何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精准性、有效性?如何激活科创企业发展新动能?如何陪伴民营企业向“绿”而行?如何助力民营企业“扬帆出海”?新华网联合中信银行,推出《中信银行“民营经济信新谈”》栏目,聚集政、产、学各界专家,共同探索金融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赛道、新未来。
如何助力民营企业向“新”求“质”?如何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精准性、有效性?如何激活科创企业发展新动能?如何陪伴民营企业向“绿”而行?如何助力民营企业“扬帆出海”?新华网联合中信银行,推出《中信银行“民营经济信新谈”》栏目,聚集政、产、学各界专家,共同探索金融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赛道、新未来。
很多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嗅觉非常敏锐,目前对于创新的重视、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力度,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民营企业需要有更多的整合研发资源的能力,才能强化研发方面的布局。比如说现在很多企业的研发光靠企业内部的研发队伍还不够,还需要借助更多的科研院所,甚至是国内外的专家人才来加强创新队伍的建设。
而这种加强研发资源的整合就意味着要有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这势必会一定程度增加中小企业在转型当中的压力,也会对他们的资金流、资金链有影响。所以不能光靠民营企业自己去反投,还要做好“政、企、产、学、研、用、资”大文章,通过社会融资、金融系统持续“输血”,给予长效支持,企业在投入研发当中才会心无旁骛。
民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着国企所不能代替的相对优势。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样的数字化前沿领域,带有试错性质的创新投资,需要经受失败率极高的“烧钱”阶段瓶颈期的考验,国企的特点并不适合这种风险类型的投资。然而这种创新项目虽然风险高,一旦成功却会带来全局皆活的新局面,那些脱颖而出形成的头部企业,会带动专精特新集群和上下游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一起发展。
因此,政策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发力:一是在攻坚克难的改革深水区,构建高标准、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大力推进广大企业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积极投入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二是积极吸引国内外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发展直接融资机制,适应产业升级的客观需要;三是以政策配套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数字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四是各级政府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应在问题导向之下特别注意对症下药,消除堵点难点,贯彻好中央大政方针,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改善市场预期,引导企业实现长期主义行为。
第一,金融机构要服务实体产业,贴近产业、深耕产业、思考产业。金融机构提高前瞻性,特别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要了解产业本质以及创新方向。
第二,金融机构要提高容忍度和容错率。金融机构需要通过风险管理来获得收益,但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很多探索,肯定会有失败的可能,有时失败几率也很高,要平衡好创新和风险控制。
第三,金融机构在推动产融结合的领域需要更多的创新模式,通过更多技术手段提高服务客户效率,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直达性。
目前金融机构作为冲在最前面的市场主体,要发挥自己的联动作用,成为像“链长”一样的角色,带动更多的机构部门和社会化的力量来助力民营企业的发展。
当下银行开始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价值发展”,除了资金支持外,角色也更加复合,不仅能提供融资,还能融智、融产,扮演着类似“领航员”的角色,密切关注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发展进程和金融需求,以伙伴身份提供多元化、动态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契合不同目标及需求。
金融机构要理解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变化,一方面是要突破传统银行思维,用投行思维为经营企业提供有力支撑。采用信用担保方式,打破传统的银行必须有抵押物才可授信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要最大限度实现协同效应,不管是融融协同、产融协同,还是智库协同,通过智力共聚,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融智”的综合服务。
科技企业具有行业赛道新、专业背景强和成长速度快的特点,为助力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中信银行充分发挥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的综合化优势,成立了中信股权投资联盟,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出了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形成了科创e贷、科技企业积分卡、火炬贷、科技人才贷等创新产品,精准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债权”、“金融+实业”、“融资+融智”的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当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关系,是一种在“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例如在智昆科技发展壮大过程中,中信银行在上市前辅导、股权融资、经营融资等关键阶段均适配我们需求的变化进行了精准、持续的“输血”,陪伴智昆科技全生命周期高速成长。
中小微企业向“绿”而行的特点更多是向内的,会去研究产品上怎么实现降碳,工艺上怎么实现降碳,都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银行可以把贷款业务加上低碳金融产品的配套知识,一起提供给企业,让企业有更多的额度、更大的时间周期去完成技术改造,然后扩大生产、走向成熟,实现一个完整的周期。在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看重的不仅仅是资金,更看重的是能不能帮助他发展,能不能赋能更多资源,这就是新时代对金融企业的新要求。
我国绿色经济已进入新阶段,碳金融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为进一步做深做实绿色金融大文章,中信银行以“四绿”为主线,优选绿色行业、精选绿色客户、丰富绿色产品,开展绿色服务,从顶层设计、组织架构、资源配置、体系支撑、产品方案、区域发展等多角度整体布局,全面支持绿色发展。
同时,中信银行还将进一步加强与中信集团在绿色发展“生态圈”的协同力度,携手金融子公司打造“贷+债+股+租+保+基金”的综合绿色金融服务,提供IPO、再融资、公募REITs等各类资本市场服务并积极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应用;联手产业子公司,拓展绿色产业合作领域,为企业提供绿色转型数字化解决方案及降碳技术支持;联合咨询类子公司,发挥“融资+融智”专业性,为客户提供碳排放盘查、碳足迹测算、ESG提升咨询等绿色综合服务。
现在出现了一种类似于中关村的园区模式,在海外也得到了复制,也就是说中小企业不是单个的走出去,而是抱团走出去。园区的开发商和运营商加速了产业链集群的形成和聚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金融机构也完全可以往前走一步。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做很多无形的线上平台,一样能起到聚拢资源、帮助企业的作用,金融机构要习惯从过去的单打独斗的做业务,变成一个生态的创造者、组织者。
中信银行作为股份制银行外汇业务的“先行者”“领先者”“创新者”,参与中国外汇市场建设发展迄今已超过 37 年,积累了先发优势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始终处于股份制同业领先地位,并在多个细分领域担当行业领跑者。
聚焦民营企业全球产业链布局、海外投融资需求、海外工程建设等重点场景,紧跟“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中信银行着力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跨境投资、财富管理等发展新方向,致力于打造“领先的外汇服务银行”,以传承金融为民、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以“新征程、再出发”的信心,聚力践行国家战略,助力民营企业客户“走出去”行稳致远。
在中资企业集体出海的过程中,外部风险和内部无序竞争的情况都在逐步加大,所以行业也在不断呼吁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更多顶层设计和体系化支撑力量。比如政府可在平台搭建、政策咨询、融资服务、风险评估和安全指引等方面提供支持,产业服务端可组建“联合舰队”型的支撑体系,而如果要组建出海联合舰队,金融机构无疑是联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