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北京推出16条措施助力未来产业发展 -新华网
2025 09/13 21:31:16
来源: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北京推出16条措施助力未来产业发展

字体:

  9月12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文件涵盖要素投入、产业全周期投入、长效服务机制3个部分、16条具体措施,以促进未来产业从研发创新、企业生成、业态培育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首都之窗 李磊 摄 

 政策背景与考量

  北京市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就将未来产业纳入高精尖“2441”产业体系。市政府瞄准国际前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超前部署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颠覆性技术方向。

  但总体上,未来产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其孵化培育需要长期投入。独特的产业特征对投入增长机制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亟需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赋能构建发展优势。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政策旨在构建不同阶段匹配不同要素的投入体系,力求建立健全要素集成化、联动化投入机制。

  三大组成部分

  《若干措施》首先健全了未来产业要素投入体系,瞄准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精准施策破解产业发展中的要素制约。

  政策提出从人才要素、投资要素、数据要素、特色平台要素、场景要素、空间要素等6个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明确了“投入什么”。

  在人才要素方面,发挥人才重要创新地位,强化对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服务,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引育,打通人才流动堵点。

  在投资要素方面,引导主要产业部门投向未来产业的资金不低于20%,支持投资基金容忍正常投资风险,不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

  措施还加强了未来产业全周期投入,围绕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紧扣从研发到应用的不同发展阶段,精准匹配各阶段核心要素需求。

  政策完善了未来产业长效服务机制,加强对前瞻技术和企业的识别与判断,建立企业常态化服务机制,强化跨层级协同、全链条保障。

  创新投入方式

  针对未来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北京健全了投入机制。在产业发展早期,重点加大原创技术研发投入,以形成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在转化阶段,重点支持产业化应用,以市场为核心,以形成应用为目标。在成长阶段,重点支持产业规模化扩张,以企业为核心,以形成产业集群或生态为目标。

  政策还鼓励跨领域跨平台联合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生物技术等技术融合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业态;鼓励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瞄准未来产业新方向深度合作;鼓励在京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中心等不同类型创新平台深化交流合作。

  支持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构建财政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撑的多元研发投入体系;支持企业承担“揭榜挂帅”任务、在京设研发中心,试点经费“包干制”与“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形成标志性技术成果。

 已取得的进展

  北京市加快完善未来产业体系建设,已围绕23个细分领域,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等17个领域40余项市级科技、产业政策,针对不同产业、不同需求加强要素投入。

  在人才引育方面,北京支持未来产业人才引进,针对基础研究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制定专门政策。加大科技新星等青年项目资助力度,提高未来产业领域青年人才获得感。创设“IQ Talk”国际化开放对话平台,在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举办系列活动。

  产业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市发改委、市科委、市经信局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关键技术攻关。8只政府基金全面覆盖未来产业六大领域,截至今年上半年,投资118个未来产业项目,投资金额占总投资51%。

  数据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累计算力规模超3.3万P,依托区块链应用支撑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发布奖励政策,对数据要素首登记、首交易、首入表、首开放予以支持。北数所人工智能数据集交易成为场内最大业务板块,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提升数据应用开发能力,升级数据沙盒3.0版,形成“数算模用”一体化服务能力。

  创新平台加速构建。北京在17个领域创建31个创新平台,今年新建北京唯实具身智能研究院,推动建设北京前沿脑机接口研究院、合成生物等新平台。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氢能通用航空研究院等5个平台实施重大项目,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制造领域汽车方向),成为智能网联汽车L3级准入和上路通行、车路云一体化全国唯一“双试点城市”。

 区域布局优化

  北京市充分结合各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积极性,按照每个细分领域2个主要产业发展区和若干其他区的“2+N”模式进行布局,致力形成“主辅结合、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首批创建海淀、昌平2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亦庄机器人、未来科学城合成生物等10个育新基地。

  通过龙头企业孵化、创新平台引领等方式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群体。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柳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等也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各区域未来产业发展情况。

  唐超介绍,海淀将从源头创新,投入增长机制,人才根基,生态要素四方面着手,推动海淀未来产业持续发展。

  柳强表示,昌平将锚定“未来健康为主赛道、未来制造和未来能源为副赛道”,聚焦合成生物制造、机器人、6G等细分方向,全力推进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

  刘力表示,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在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领域,构建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体系,打造未来产业竞争的“亦庄方案”。

  北京正加快打造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马拉松“一会一赛”高水平竞技平台。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里程已突破5000万公里,推广应用3735余辆氢能车辆。

【纠错】 【责任编辑:杨懿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