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经开区”)召开“两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也称“亦庄组团”)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自贸区总量的43.8%。该组团还在数据跨境、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取得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领先性突破,并形成一批可复制的制度创新案例。
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介绍,五年来,该区在多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数据跨境领域,推出全国首个区级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实施意见,助力拜耳、阿斯利康落地全国首个相关案例,设数据跨境服务站;生物医药领域,支持企业获全国首个相关资质,率先实现市级进口试点方案场景落地;自动驾驶领域,设全国首个政策先行区,发布相关白皮书与办法;还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推动商业航天项目落地。
改革成效上,五年来,北京经开区形成16项全国、全市复制推广案例,近两年添13项区级优秀案例。其搭建生物医药全环节服务体系,创新工业固废数字化管理模式,首创五级供地体系,建首个区级首席数据官制度,实施“一器一策”审批创新,颁发全国首张餐饮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等。
产业升级方面,依托“六区合一”优势,亦庄综保区8月18日完成封关预验收,将打造“4+N”保税产业生态。2024年亦庄组团实际利用外资12.64亿美元,占全市自贸区43.8%,居七组团首位。北京经开区连续8年居国家级经开区考核前列,2024年排第三、实际使用外资进全国前十。此外,超50%区内外贸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经开区还优化外资政策包与服务包,打造“外资首选地”。
要素保障上,经开区构建全要素保障体系:空间上,建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路径,首开履约监管模式;资本上,设百亿级政府引导基金;人才上,发布“人才十条”2.0+政策,年设10亿元人才资金;技术上,建“北京火箭街区”等,集聚16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服务上,建“一刻钟政务服务圈”,设11个亦企服务港,累计解企业诉求1666个。
展望未来,李全表示,北京经开区将以更大魄力推进制度创新、深化产业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大局贡献“亦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