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5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京召开。openEuler委员会主席、openGauss社区理事长、华为鲲鹏计算领域副总裁熊伟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全球开源生态正经历由AI驱动、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和经济价值凸显三重因素推动的重大转折。中国虽拥有庞大开发者规模,但亟需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关键在于将开源贡献与商业利益紧密结合,打造具有全球领导力的平台级项目和生态,实现从规模参与到核心引领的跃升。
新华网:当前全球开源生态发展呈现哪些新的趋势?
熊伟:在全球范围内开源现在正经历巨大变化。首先,AI浪潮对开源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关于AI时代开源模式、知识产权和软件栈形态的新探讨,这代表着一种根本性的模式转变。其次,开源的主导力量正从传统的欧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未来开源的影响范围将更大。第三,开源被更广泛地认识到是降低社会总成本、推动创新的关键引擎,其对基础设施和经济的推动作用在未来将更加重要。这三个方面共同标志着开源生态正迈上新台阶或迎来重大拐点。
新华网:开源生态的繁荣离不开持续创新,如何激励产业对底层核心技术的积极贡献?
熊伟:激励产业对底层核心技术进行创新贡献的关键在于将其与产业和商业紧密结合。基础设施创新投资巨大,必须设计好良性的商业回馈机制才能持续。因此,开源机制的设计需要与两方面契合:一是与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契合,二是与参与企业的商业利益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强大的创新力量。反之仅强调开源贡献而忽视商业回馈,初期可能繁荣但难以长久。虽然初始阶段的政府政策扶持很重要,但长期发展必须依靠内生动力。
新华网:中国企业在全球开源生态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特点?未来发展机遇在哪里?
熊伟:中国工程师的占比长期位居全球第二,与第一的美国差距不大,这体现了中国企业和开发者很高的参与热情和规模。然而,我们的特点是虽然单点技术能力不弱,但源自中国、具有全球领导力的大型开源项目,特别是产业龙头项目仍然稀缺,整体平台型领导力有待加强。这对中国未来开源方向进行了指引:必须打造大型平台,形成品牌效应,需要大型企业进行重大投入并与企业商业利益结合。在平台牵引下,培育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明星开源项目,再结合庞大的开发者规模与热情,构建健康的开源产业链。
新华网:您认为如何进一步促进开源生态的国际交流合作?
熊伟:当前我国开源产业还是比较良性的,首先有国家政策支持;其次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利用开源并与其商业利益结合;第三是开发者在社区平等开发的环境下,互相没有制约,所以对熟练掌握开发技能要求比较高。在这三者结合之下,当前开源生态的发展比较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