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妥有序发展绿色金融 更好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新华网
2025 04/16 15:59:40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稳妥有序发展绿色金融 更好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

字体:

王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任玉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正在成为我国绿色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2024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是基于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基础提出的重要方向,其一方面表明绿色金融已取得积极成效,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要更充分地发挥绿色金融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带动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绿色金融取得“看得见”的现实成效

  绿色金融立足服务实体的主旨要义,已通过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简称“三大功能”)的作用,取得一系列“看得见”的积极成效。一是在资源配置方面,绿色贷款引领绿色融资市场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5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52万亿元,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达14%。而在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仅有1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仅7%。绿色贷款市场中快速增长的总量规模与不断提升的占比背后,是我国不断壮大的绿色经济与有效的产业转型:根据《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初步测算,全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上年下降3.4%;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371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4%。

  二是在风险管理方面,企业或资产面临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即ESG风险)、气候风险等开始纳入金融市场的考量范畴,通过影响金融定价等推动实体产业和金融市场强化风险应对机制。自《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2022)、《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等系列政策出台后,关于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气候风险的金融实践进一步发展。在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方面,更多银行开始将相关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并落地ESG挂钩贷款(或债券)等相关金融产品,同时引导客户群体注重自身ESG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在气候风险方面,有金融机构针对气候风险敏感性行业开展压力测试,探索基于气候风险优化信贷政策与资产结构等;在保险领域,气候风险关联型的保险产品也在不断丰富、完善。发挥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的功能,既有助于提升金融市场韧性,也能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企业综合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也将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场风险、提高绿色金融整体质量。

  三是在市场定价方面,绿色金融的融资成本优势以及碳市场中的金融创新等,正在推动“绿色溢价”的形成。目前,银行机构针对绿色信贷适用差别化的利率,叠加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正在为绿色领域提供更优惠的资金,引导资源优先流向绿色领域;同时在碳市场中,部分金融机构开展碳配额质押融资、森林碳汇保险等探索,虽然尚处于初期阶段,但相关实践为增强市场的流动性等提供了支持。

  二、绿色金融带来“看不见”的深层改革

  绿色金融“三大功能”的发挥使市场充分认识到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但要深入理解并发挥好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需从更深层次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对金融供给模式带来的影响,包括对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的影响,以及对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作用。

  在对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的影响方面,发展绿色金融将逐步推动金融机构从追求“规模增量”的现状中,向更加“注重质量”的未来转变。绿色金融不仅是资金流向绿色领域的市场活动,更是推动金融机构转型的关键力量。它促使机构从传统的同质化规模扩张模式,转向注重差异化价值挖掘的精准服务模式。在传统模式下,中国传统的、规模拉动的增长方式为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增量,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拉动大量投资需求,金融机构通过具备一定可复制性的金融模式为产业的规模增长提供动力,同时实体经济的规模增长也带动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当前中国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调整,粗放式、规模拉动型的增长方式正在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变,由此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尤其绿色领域是“新兴领域”,传统解决思路难以适配新型发展模式,更需要金融机构加快适应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为潜在的新型增量市场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为金融机构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提供了指引方向,不管是对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的强化,还是对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化,以及积极对接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等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各项具体举措,均将更好的帮助金融机构在探索中尽快找到识别绿色优质资产的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建立与未来绿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对市场运行机制完善方面,绿色金融的发展正在帮助市场交易体系以更加“市场导向”的方式进行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以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例,到目前为止,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已初步形成了“推动生态产品产权体系建立、评估生态产品市场价值、推动生态产品广泛交易”等标准化路径,其中绿色金融对这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设与优化有着重要作用。在试点初期,生态产品的“变现难”是绿色金融介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即由于产权体系的不健全、权益交易市场的不完善等,金融机构可能无法处置被抵押生态产品的风险。为更好解决此困境,同时也为增强生态产品的流动性,不少地区加快推动地方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的建设,形成了区域性的生态产品交易机制,该交易机制增强了生态产品的流动性,为金融的介入提供了支持。虽然一些制度创新还处于初期,但也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绿色金融还需“稳妥有序”的长期战略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在保持政策延续性的同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方案》在基本原则中提出“坚持先立后破、分类施策”“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当前与长远,稳妥有序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发展”等要求,其中“稳妥有序”的新提法也意味着绿色金融发展有了新特征。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增速放缓”“可再生能源等绿色发展重点领域金融竞争过热”“绿色项目经济外部性尚未充分内生化”“绿色金融创新做法难以规模化推广”“存在无序压价竞争和资金套利空转隐患”等发展困境开始出现,但这也从反向印证“以量求进”的发展模式需要变革,仅仅追求绿色金融的规模效益将难以从深层次带来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发展潜能,金融机构更需要在战略层面以长期主义深耕绿色金融,聚焦绿色转型中的深层次矛盾,更加耐心、精细化的深耕绿色发展的未来市场。事实上绿色发展的产业空间仍然广阔: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工业等更多细分领域亟待技术迭代(如氢能储能)、金融工具创新(如发展转型金融)、人才培育等多维要素的协同破局,需要市场相关主体深耕绿色发展细分产业领域、转变提供规模化可复制的产品与服务的惯性依赖、打破“单打独斗”与低价竞争格局,以更加前瞻性的视角发现绿色经济的长期价值,以发展耐心资本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以守正创新的方式与跨领域协作的共赢理念拓展绿色市场。越是深刻理解绿色金融对供给侧改革的带动作用,越能有效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在绿色发展新格局中把握历史机遇。

【纠错】 【责任编辑: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