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游客在安澜山外艺术中心参观,感受老北京四合院焕发出的独特魅力。(记者 杨天悦摄)
在琉璃厂附近,顺着大安澜营胡同寻进院落深处,一场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展已经举办月余。去年年底,安澜山外艺术中心开门迎客,由腾退公房改建的咖啡馆和艺术空间,吸引许多市民游客前来游览,也为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一抹艺术气息。
记者近日走访大安澜营胡同所在的大栅栏片区,发现杨梅竹斜街里的DIY(自己动手)非遗手工坊、铁树斜街里的93号院博物馆同样客流不断,各类艺术空间的涌现,为老北京胡同注入蓬勃生机。
中外游客扎进四合院看展
周日上午,阳光洒进安澜山外艺术中心所在的老四合院,正在参观的20多名外国游客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十分好奇。推门进屋,满墙的敦煌和克孜尔壁画瞬间抓住所有人的目光——一场石窟壁画艺术展正在举行。
墙面上,几组照原样复刻的壁画十分引人注目。“这几组壁画来自敦煌莫高窟,都是艺术家在洞窟里临绘完成的。这边是新疆克孜尔壁画,损毁非常严重,艺术家们也原样复刻了。大家看,这些被损毁的壁画有什么共同特点?”策展人吴雁的提问,让在场观众都思索起来。
观众中有一名外国游客,他已经来中国半年多,逛够了景点,这次特意跟团来游览胡同,感受北京老城韵味。
梁爽是安澜山外艺术中心微更新的策划人,从去年春天就一头扎根进这一方四合院。他向记者展示当时拍下的照片——破败的院落年久失修,墙面斑驳,无人问津。
多半年时间过去,腾退公房完成改造,艺术空间设在院落最深处,前面是一间咖啡馆,两侧厢房里开了茶室和艺术普及课堂,游客和周边居民都可以来体验古法泥板画、书法、掐丝珐琅等项目。
胡同艺术空间热度攀升
大安澜营胡同所在的大栅栏片区,颇有“艺术范儿”的胡同有好几条。潮流店铺密集的杨梅竹斜街,近几年一直是年轻人喜爱的热门打卡地。从张忠强的兔儿爷小店,到张阔的木版年画工作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这里已扎根数十年。近年来,随着国潮和非遗受到关注,他们的店铺也逐渐有了热度,甚至一作难求。
与此同时,一批新兴的非遗项目体验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记者注意到,杨梅竹斜街的一家掐丝珐琅手工体验店十分火爆,许多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前来体验老北京文化,游客也愿意在胡同漫游中短暂停留,静下心来感受非遗的魅力。
在新中国成立前,杨梅竹斜街就曾是有名的书局一条街。如今,这条不足500米的胡同里,开着近40家咖啡馆、酒吧和10多家手工坊,重新焕发出商业和艺术活力。
距离杨梅竹斜街不远处,还有一条铁树斜街,与大安澜营胡同平行,这里同样吸引众多年轻人。街面上,一处主打非遗展示与体验的“93号院博物馆”坐落于两侧民宅之间。每逢周三傍晚,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沙龙在这里定期举行,参与者表示每次都收获满满。
新老业态在老城融合共生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些扎根于胡同的艺术空间并非曲高和寡,而是与街区融合共生,新老业态交织,呈现出老城生活新场景。
白领小李自从上大学来到北京,她就喜欢上了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氛围,今年春天,她搬进这处四合院,住在北屋。西厢房与北屋夹角的自建房里,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在这座院子里住了大半辈子,如今和小李成了好朋友。
平日里,中外游客也会来这些院落参观,这里成了胡同游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近年来,北京城市更新综合成效逐步显现,更多“艺术范儿”的胡同院落正成为融合老城区市井生活与潮流文化空间的示范样板,也让胡同漫游有了更绵长的韵味。(记者 杨天悦)
(原标题:博物馆、艺术空间、非遗手工坊开在胡同深处 “艺术范儿”元素点亮老北京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