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记者侠克)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青少年情绪障碍门诊,16岁的小宇第三次卷起衣袖,胳膊上,纵横交错的伤痕格外刺眼。医生介绍,这种行为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由双相情感障碍导致。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怎样识别和治疗,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儿童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不免出现情绪不稳定、行为过激等现象,许多家长因此给孩子贴上了“青春期叛逆”的标签。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肖雪说,双相情感障碍之所以被称作“双相”,是因为患者的情绪会在“躁狂”与“抑郁”两极之间来回波动。患者无法预期自己下一秒的状态,更无法自己调整和控制。
图为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肖雪正在门诊为患者解答病情。新华社发
专家介绍,当青少年反复伤害自己时,这种看似自虐的行为实质上是求救信号。数据显示,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群体中,20%至50%的患者存在自伤行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风险更高。
“这些皮肤上的伤痕,实则是大脑发出的‘情绪过载’警报。”肖雪说,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边缘系统异常活跃,前额叶皮层调控功能减弱,就像油门踩到底却刹车失灵的汽车。当躁狂与抑郁交替冲击,自伤行为就会成为他们调节情绪的“紧急按钮”。“这种行为本质上是通过释放内啡肽暂时缓解痛苦,但这种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
专家介绍,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是“易激惹,环性的心境波动”,很多患者被误诊为抑郁障碍、品行障碍或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抑郁发作时,症状较易识别,而躁狂发作时,症状复杂多变,往往容易被忽视。
患者在躁狂发作时会比平常更健谈,精力旺盛,睡眠需求降低;同时,行为莽撞,具有攻击性,且不计后果。在抑郁低谷时,青少年患者可能表现为压抑、沮丧、低自尊,经常发呆、走神,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无法完成相关学习任务。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言语暴力、肢体攻击,甚至频繁自伤或者自杀行为。
肖雪表示,在精神医学的视角下,这些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能是患者发出的“无声尖叫”。“当内心的痛苦无法用言语表达时,他们用身体的疼痛对抗情绪的失控,自伤可能成为无声的呼喊,试图引起他人的关注或表达无法言说的情感。”
专家认为,识别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自伤行为需要精神科的专业视角,整合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维信息,进行系统评估。通过精准诊断、药物优化、心理干预等,从而形成动态调整的个体化、分阶段的治疗方案。目前,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是,仅依靠药物来预防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循环发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来控制病情。
肖雪说,治疗过程中,要深入探寻根源性的致病因素,妥善处理内心的创伤,掌握与情绪和谐相处的方法,敏锐地感知情绪而不被其左右,纠正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逐步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功能。期间,父母也需要共同参与,辅助家庭治疗,学习如何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支持。
肖雪认为,可以在医生的引导下找到替代自伤的健康科学的应对方式,可以是画笔、音乐,也可以是一段稳定的人际关系,能够释放积攒的压力。“只有通过科学与共情并重的干预,才能帮助这些患者找到比疼痛更有力量的‘情绪翻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