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消失的鸽哨声-新华网
2025 02/28 13:40:0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从未消失的鸽哨声

字体:

  胡同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城市肌理。恭亲王的府邸、梅兰芳的宅子、李大钊的小院……数百年来,北京的胡同里沉淀着经世济民之志、博古通今之学,也藏着千秋百代、千家万户和千姿百态。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下大力气留住城市记忆、守护胡同乡愁。2025年全国两会前,记者走访多条胡同,选取六个独特细节,品味北京胡同里的乡愁。《从未消失的鸽哨声》是其中一个故事。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董素玉 丁静 郭宇靖

  红墙黄瓦老皇城,青砖灰瓦四合院,豆汁焦圈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这是很多人对北京老城的印象。

 草厂胡同景观。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京城知名鸽友李忠惠打小就爱鸽子,即便腿有残疾,也坚持每天走约两公里,到北营房的胡同里看别人放鸽子。

  当鸽群腾空而起,不同的哨子,或哨子口受风的角度、力度不同,会发出不同的响声,有的清悦幽婉、有的气壮声洪、有的高亢爽利、有的悠远深长。鸽群来回盘旋,哨音变化规律,奏出一曲美妙的交响乐;鸽群极速下降,哨声齐喑,倏忽又复,停顿处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精妙。

  看鸽子、听鸽哨是李忠惠童年最难忘的记忆。十多岁时,他终于有了自己的鸽子,一养就是一甲子。20世纪80年代,他参与推动北京市信鸽协会成立,从此走上赛鸽道路,满屋奖杯是他骄傲的“战绩”。

  “我不能奔跑,鸽子替我高飞;我无法参赛,鸽子替我拿奖。”76岁的李忠惠说,鸽子不仅是他快乐的源泉,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1000多只鸽子,日渐“飞”进李忠惠生命里。十多年前,李忠惠罹患癌症,被告知活不过三个月。因为放不下心里的鸽子,他跨过“鬼门关”,又活了十多年。

  鸽子也“飞”进了胡同的生命里。据说养鸽子最早是八旗子弟消遣的方式,后来传入民间,成了胡同生活的一部分。京剧名家梅兰芳曾养鸽子练眼,宋庆龄晚年也在什刹海的住处养鸽子。更多的鸽友伺候鸽子,就是为了拉一把躺椅坐在院子中央,看它们在空中自由翱翔……

  不过,城市“大拆大建”让胡同里的鸽哨声几近消失。近年来,北京市在城市更新中着力留住胡同味、留下鸽子笼,恢复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政府免费为养鸽户更新笼舍,使之符合城市风貌;提升胡同基础设施,使之更有北京味道。

  钟鼓楼附近的鸽舍改在了不破坏屋顶整体风貌的地方,烂缦胡同的网红鸽舍还原了胡同生活场景,祥云小镇的白鸽广场上,孩子们能与鸽子亲密接触……

  整治后的前门草厂胡同院落。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鸽友们说,如今北京城里还有六七万只鸽子,平时不“响”,是怕扰民。国家庆典时天安门放飞的,就是鸽友们的鸽子。

  鸽子也“飞”进了北京城的生命里。阳光下,鸽子羽翼透光,像一只只精灵降落人间。北京经历过战火、经历过天灾,但只要鸽哨声响起,和平和安宁就会降临。

  跟北京有关的影视剧作、文艺展览,常把鸽哨声作为胡同生活的一个代表。人们认定,这就是北京城的声音。

【纠错】 【责任编辑:刘品彤】